聚沙成塔,砥砺前行
2021-5-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期讲者:吴泽丹,医院全科医学科医师。
年,我如愿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生活总是不断赋予我们新的角色,不停的切换与转变,有挑战,有成长,有冲击,有烦恼,有自豪,有归属感。
年,经过应聘面试的奔波,我如愿的由一位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医生,一名全科医生。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全科?有这个科室吗?是看什么的?是什么都看吗?
你可能不知道,医院及兄弟科室的支持下,科室队伍由起初的6位医生,逐渐扩大到医护共15人的小家庭。
建科篇
入职时,同事间总爱开玩笑,自称科室“拓荒者”,由一个新角色“医生”突然变成了“包工头”,每天往返于栋病房工地与栋的小办公室之间,跟随科室主任、上级医师实地勘察病房规模、商讨病房装修。科室建设,小到医疗垃圾桶的请领、器械库及文品会各类物资系统账号的申请,大到各类医疗设备的选购、病房药品基数的配备与信息系统的配置,无一不是大家亲力亲为,为之努力付出的。我不禁感慨,一个科室成立的背后有着各类角色的分饰与担当,在此也很感谢各部门在我们茫然之时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虽然病房尚未运行,我们依旧履行着全科医生的教学职责,每两周一次的小讲课,与全科住培基地学员一起分享着“心理学入门、胸痛鉴别诊断、心电图判读”等教学内容,与社区共同开展“线上联合全专教学门诊”。
年11月4-5日,在全科专业基地的统一部署及相关临床科室的支持下,全科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并迎接国家“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估检查,全科基地以全国排名第3名顺利通过国检。
开科篇
年12月23日,全科医学科病房正式启用,病房位于栋11楼全层,12楼半层设为示教室、健康宣教室及远程会诊室等办公区域。
你一定很好奇我们收治什么样的病种,这也是每逢我跟其他同事介绍起自己是全科医师时,耳边必定会听到的疑问。
开科将近1月,我们有段时间集中收治了“头痛”查因的病患,最后诊断有考虑“血管性头痛、心理疾患或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这恰巧符合我们其中“以症状学为表现的常见健康问题”的诊疗范围。
在门诊,以“头痛、头晕或腰痛”等症状学为表现的患者常因疾病的未分化难以找到对口的亚专科及时就诊,或同时确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病共存的患者,为调整用药而迷茫地奔波着。
全科医学科的成立,希望在力所能及之下能承担起对症状学疾病的筛查与诊治,为确诊的慢性病或多病共存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之余,给予生活方式的指导与慢性病的跟踪随访,确保做到对病患的持续性综合管理。
虽然科室试运行,但对于临床工作上突发病情变化的处理及运转,在有限的医疗设备下,对于突发心绞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大家仍能齐心协力联合专科共同给予及时的处理。无形中履行着全科医师对于基层“红旗征”疾病的识别与专科转诊的职责。
当然,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学科发展方向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我们仍需加深各学科常见疾病诊疗措施的学习与认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实现“全专联合”的教学查房,通医院培养更多的全科人才。同时,我们医院医院“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医患篇
开科后接诊的一位86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心悸9年”入院,是一位既往有“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冠心病”等多病共存的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调脂、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
入院时查血肌钙蛋白、D-二聚体正常,住院期间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前额部搏动性疼痛,头痛加剧时出现恶心、呕吐不适,神经系统查体脑膜刺激征阴性,头颅CT提示老年性脑萎缩,神经内科会诊考虑血管性头痛,并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患者因头痛精神欠佳便常有卧床休息,我们查房时则多鼓励她下床活动。
一天晨起患者如厕时突发呼吸困难、胸闷、胸前区压榨感、乏力、冒汗等不适,测微量血糖正常,脉氧饱和度86%,予心电监护、吸氧后症状稍缓解,急查血肌钙蛋白轻度升高、D-二聚体明显增高,床旁心电图可见V3-V6ST段压低,床旁双下肢静脉超声可见血栓形成,心脏超声提示肺动脉高压(轻-中度),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可能,予紧急抗凝治疗。
我院心血管病专家、科主任查道刚教授亲自护送患者行急诊CTPA检查,结果证实为“左肺动脉干远端充盈缺损,双肺各段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广泛充盈缺损,考虑多发肺栓塞”。为让患者得到最严密的监护,查主任又紧急联系心内科,在完善CT检查结束后直接护送患者转入CCU进一步治疗。后续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我想,对于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我们做了最准确的成功处理。从教学角度,这又无疑不是一例典型的教学病例。但同时,我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下老人家当时小小的内心感受。
病情变化后的处理,使老人家症状缓解,但我却发觉她闭着眼睛,闹脾气般的将脸别过去,再三询问老人家,她才慢吞吞地说出“我委屈”这三个字。
顿时内心夹杂着酸楚与欣慰。酸楚的是我突然意识到,生病让她不舒服,难受得委屈;且即将可以出院回家,病情却变化,让她委屈了。欣慰的是我当时没有忽略她的情绪,而她也愿意同我诉说,能够接受我的解释与安抚。
特鲁多曾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们之于患者,是一位治病缓疾的医生,也是一位倾诉对象。当看到我们用心守护的人们,不断用温暖的信任浇灌着我们的“初心”,我找到了坚守的最好理由。
最后,很感谢呼吸内科的带教老师肖大夫给予的分享机会,感谢“肖大夫的笔记本”,借此祝大家新年快乐,平安喜乐;也祝愿奋战在前线的医护队伍能早日回归与家人团聚。
(肖大夫注:此文接收于今年春节,因当时肖大夫与队友在武汉支援抗疫,故迟迟未发,特别感谢吴泽丹大夫的讲述。)
推荐阅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