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啦下肢静脉曲张知识大全
2021-9-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定义
下肢静脉内压力增高,超过了静脉壁的承受力,所致下肢静脉的迂曲、扩张。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不会自行痊愈的血管瓣膜疾病。常见于长期从事站立职业者(如教师、营业员、厨师、理发师、重体力劳动者等)。根据统计其发病率为10-20%,在中国静脉曲张患者超过1亿,男女比例为1:2,左腿比右腿好发,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渐增加。
解剖下肢静脉系统是由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深静脉、穿通支(连接浅深静脉)构成。下肢静脉系统是由各属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并非只是独立行使功能。人体静脉血液90%的回流功能由深静脉完成,10%的回流功能由浅静脉完成。浅静脉、深静脉及穿通支均有完整的瓣膜,静脉瓣膜有单向开放和完全关闭的功能,从而保证了静脉血液由浅向深、自远而近向心脏回流。
发病机制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内压力增高,超过静脉壁的承受能力所致(好比吹气球一样)。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则下肢静脉压升高,以下肢低位为著(踝关节周围)。为了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克服重力作用回流到心脏,人类的静脉内进化出了一种结构—静脉瓣。静脉瓣是静脉管腔内的“单向阀门”,它能保证下肢血液只能朝着心脏的方向(自下往上)流动而不发生倒流。
病因诱发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主要有两种:①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家族遗传因素决定)。②下肢静脉压力增加(后天因素如年龄、长久站立或坐位、怀孕、重体力劳动、肥胖)。
症状分期下肢静脉曲张早期多无特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小腿酸胀不适、踝部水肿等症状。久站后不适症状明显。
C1级:毛细血管扩张或浅静脉呈网状分布、踝部发红;
C2级:下肢静脉曲张;
C3级:水肿(无皮肤改变);
C4级:静脉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静脉性湿疹和脂质硬皮病表现;
C5级:有静脉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和已愈合的溃疡;
C6级:有静脉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和活动性溃疡。
并发症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程大致可分为稳定期和并发症期两个阶段。
稳定期平均在20年左右,扩张、迂曲的静脉形似蚯蚓,不仅妨碍美观,患肢常感酸、沉、胀痛,易疲劳、乏力,多发生久站后。当平卧抬高患肢后,上述症状可消失。
1、淤积性皮炎:最主要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小腿中下部和踝关节附近,医学上称为“足靴区”(即穿靴子的部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一种特殊的皮肤改变——脂质硬化,主要表现为皮肤变硬,伴色素沉着。出现这种皮肤病变,往往预示着将很快发展成皮肤溃疡。
2、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淤血,静脉壁可发生炎性改变,进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血栓性静脉炎。在血栓性静脉炎发生前,常常有一些先兆,如原本没有症状的曲张静脉开始出现发烫、疼痛等症状。此时若再不引起重视,静脉血栓将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可引起局部剧烈的疼痛和红肿。
3、深静脉血栓:浅静脉血栓还会向深部蔓延,形成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若发生脱落,可随血流漂到心脏和肺动脉,引起致命的肺栓塞。4、静脉出血:下肢静脉曲张后期,血管壁越来越薄,再加上皮肤炎症损伤,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静脉破裂出血,自发破裂出血的情况也经常见到。一旦发生出血,病人应立即平卧并抬高患肢,局部压迫包扎后。医院处理。
5、继发感染:由于患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局部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如丹毒、急性蜂窝织炎等)。6、静脉性溃疡:足部溃疡是下肢下肢静脉曲张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踝关节附近,多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自行破溃。这种溃疡很难愈合,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即便能愈合,也特别容易复发,故又称“老烂脚”。一般地说,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不会导致截肢,但由于经久难愈,会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常用检查1、深静脉通畅试验:取站立,于大腿中段缚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待静脉充盈后,嘱患者下蹲或踢腿15次左右,如充盈的曲张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深静脉通畅,反之,则可能有深静脉阻塞。(只有深静脉通畅,才能行浅静脉的治疗。)
2、多谱勒双功能血管彩超检查:①检查浅静脉的血管管径大小。②检查浅、深静脉是否有血栓?③检查深静脉瓣膜功能是否返流?④检查深静脉是否通畅?因简便、无副作用,目前临床常用检查。
3、下肢静脉造影:是明确下肢深浅静脉通畅情况的金标准。
治疗1、保守治疗:病情较轻的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①经常抬高下肢,卧床休息;②压力治疗,如穿戴医用弹力袜;③服用促进静脉回流的药物。
2、手术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典手术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3、腔内微创治疗:
①硬化剂血管腔内治疗:指通过将注射液体或泡沫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破坏静脉内皮及血管壁其它成分,使其发生无菌性炎症继而产生纤维条索形成闭塞的方法。其目的并非是使血管内形成血栓,而是最终转化为纤维条索,从而祛除曲张静脉,改善病理性血流动力学状态、缓解静脉高压,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美观。
②腔内激光闭合治疗:是利用激光产生的高能量产生热量,使光纤周围的血红蛋白吸收能量、组织气化,血管内膜变性,静脉壁结构被破坏、纤维化,进而闭锁静脉。
③腔内射频消融:是经射频导管通过射频信号产生热能,造成血管壁损伤和变性使管腔收缩,迅速机化并形成纤维条索,使得静脉壁闭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供稿:于吉祥
编辑:孟冉冉
审核:杨彬
终审:高鹏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