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
2021-3-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病例介绍
患儿,男,8岁,因发热、咳嗽和鼻炎9天,呼吸医院。给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但他呼吸费力继续恶化,需要增加呼吸支持。起初使用高流量鼻插管氧气,随后持续气道正压(CPAP)。没有改善,因此插管和机械通气,并收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
最初的胸部X光片(图1)显示右肺致密实变。上呼吸机后,二氧化碳分压仍升高,临床症状继续恶化。
问题1
下一步应该怎么办?(选择3个选项):
A、检查气管插管是否移位,必要时更换
B、增加呼吸机的压力
C、开始高频振荡通气(HFOV)
D、微生物学检查
E、重复培养
F、重复胸片
==================
继续病例介绍
重复胸片显示右侧肺野变白,气管插管位置正常。
开始高频振荡通气。
抗生素改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进行胸腔积液抽吸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检查,结果细菌阴性。
支气管肺泡灌洗血清学中肺炎支原体呈阳性,EB病毒IgM阳性,但IgG阴性。
第二天,患者出现腿部肿胀。
超声多普勒显示右髂外静脉有血栓延伸至腘静脉。
问题2
下一步应该怎么办?(选择3个选项):
A、D-二聚体
B、凝血四项
C、CT肺动脉造影(CTPA)
D、超声心动图
E、凝血因子检查
F、头MRA
==================
继续病例介绍
D-二聚体显著升高,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
CT肺动脉造影(CTPA)扫描(图2)显示双侧肺栓塞(PE)、实变和肝脏肿大梗死。
超声心动图显示中度肺动脉高压,但心脏解剖正常。
狼疮抗凝血因子呈阳性(+),血栓性筛查显示低蛋白C水平、正常蛋白S水平和低抗凝血酶,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些是在低分子肝素开始后进行的,因此不太可靠。其叔叔有血栓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
一周后,气管拔管,在儿科病房继续康复。停止使用抗生素,继续LMWH。
问题3
在此病例中,在这些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中,哪项是主要因素?
A、重症监护住院
B、肢体制动
C、肺炎支原体感染
D、遗传性凝血缺陷
==================
答案
1.A,C,F
2.A,C,D
3.C
==================
病例述评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感染为主。本例患儿以干咳、气促、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起病,多次支原体抗体检查阳性,结合血常规及炎性指标,考虑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除了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肺外组织器官损害,包括皮肤黏膜、血液、心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一般不严重,病程经过良好,但合并肺栓塞在国内外均较少。国外有报告1例6岁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相继出现股动脉栓塞和肺栓塞;1例13岁患儿出现深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国内偶有报道。
“Virchow”三要素被认为是深静脉血栓和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急性肺栓塞的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肺栓塞的发生以遗传性疾病为主,包括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遗传性缺陷等,多在青年后起病,儿科报道少。儿童继发性急性肺栓塞的病因与成人有明显区别,儿童多见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肾病综合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等。
目前肺炎支原体引起血管栓塞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考虑与血管损伤后免疫介导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与肺组织和血管上的特异性抗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导致血管内皮的炎症性损伤,内皮细胞减少释放促进纤溶的物质,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血液凝固,最终形成血栓。国内外已有多篇报道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关。另外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D-二聚体及FDPs明显高于健康患儿,且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越高,其D-二聚体和FDPs就越高。
急性肺栓塞以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咯血、晕厥为主要表现,严重者进展迅速,出现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死亡等。但其表现并无特征性,在发病早期极易被漏诊,临床上常需借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研究发现Wells评分4分,同时D-二聚体阴性能够有效排除肺栓塞可能。因此D-二聚体阴性可以作为排除肺栓塞的初筛指标。本例患儿发病初期D-二聚体较高,提示具有肺栓塞的高危风险。研究发现,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以及CRP升高也是提示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指标。高CRP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儿更易发生肺栓塞,CRP5.0mg/L有助于排除肺栓塞可能。但目前这几项实验室指标的特异性均较差,对肺栓塞诊断仅有参考作用。影像学检查目前对肺栓塞诊断意义最大,包括心脏彩超、介入手术下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等。尽管介入手术下肺动脉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CT肺动脉造影具有无创、快捷的优点,仍作为首选检查。CT肺动脉造影不仅能用于肺栓塞的诊断,还可对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心脏彩超也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有效手段,若提示肺动脉近端或右心腔血栓,在临床表现支持的情况下即可确诊急性肺栓塞。
目前国内外尚无儿童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成人肺栓塞治疗指南《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成人肺栓塞的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栓塞严重指数(pulmonaryembolismseverityindex,PESI)及其简化版本(sPESI)所决定。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抗凝、溶栓、外科及介入手术;此外还需要支持治疗,如补液、升血压、扩张血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研究发现,早期接受抗凝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而在抗凝同时联合溶栓治疗,不仅能提高肺栓塞治愈率,还能降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但也有研究发现,尽管与抗凝治疗比较,溶栓治疗能够降低肺栓塞的死亡及复发率,但同时也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故临床上对于中低危肺栓塞患者,尤其是不伴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仍建议早期行抗凝治疗,而不是常规溶栓治疗,并建议早期出院和家庭治疗。而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则建议积极行溶栓、手术或介入等再灌注治疗。但PESI及sPESI并不适用于儿童,并且目前儿科患者尚无能够对肺栓塞治疗起指导作用的评分标准。本例患儿经多学科专家会诊,考虑无溶栓及手术指征,最终采用抗凝治疗方案。患儿在使用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肺栓塞引起的胸痛、发绀、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好转,提示抗凝治疗有效;经评估病情稳定后,患儿出院在家中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使INR保持在2~3之间,并且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本例患儿抗凝治疗共计3月余,目前一般情况良好,能够正常学习及生活,影像学随访提示肺栓塞已治愈。
综上,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肺栓塞,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在病初难以发现,大多是在出现咯血、胸痛、晕厥,甚至休克后才被发现。目前对肺栓塞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对于有气促、呼吸困难、咯血、口唇发绀等症状的严重感染患者,需考虑筛查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和干预。
==================
既往笔记
广泛肺动脉血栓,溶栓还是血栓切除?
===================
延伸阅读:另附一例
患儿,女,10岁,因咳嗽、发热10天,加重伴气促1天收入院。
入院前10天患儿出现阵发性咳嗽,以干咳为主,夜间为重;伴反复发热,最高体温为39.8℃;伴气促,有明显吸气三凹征,口唇发绀。
入院前1医院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炎性病变,纵膈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膜增厚,右侧胸腔积液。
患儿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入院体检:体温37.0℃,心率次/min,呼吸68次/min,血压/73mmHg,氧分压86%,体重36.0kg;神清,反应稍差,面色欠红润,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可见明显吸气性三凹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胸廓外形无异常,双侧呼吸音粗、对称,可闻及中量细湿啰音及哮鸣音;心律齐,心音欠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2.8×10*9/L,血红蛋白(Hb)98g/L,血小板(PLT)×10*9/L,淋巴细胞0.14,中性粒细胞0.80,C反应蛋白(CRP)81.3mg/L;降钙素原(PCT)0.17μg/L,D-二聚体42.4μg/mL,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
入院诊断:肺炎、胸膜炎。
入院后予以阿奇霉素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平喘祛痰等治疗。
入院第4天,患儿突发咳嗽时左侧胸痛,伴发热、神萎、气促、阵发性大汗,有明显吸气性三凹征,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减弱。心电图示S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胸部CT+CT肺动脉造影提示肺动脉栓塞,右肺中下叶可疑梗死(图1A、B)。心脏彩超示心脏房室大小、形态及心功能无异常。考虑急性肺栓塞,改用亚胺培南加阿奇霉素抗感染;鉴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考虑肺动脉未完全阻塞,暂无溶栓及手术指征,予抗凝治疗。
于入院后第6天起加用低分子肝素钙IU,12小时1次,华法林1.25mg,每天1次联合抗凝,另予多巴酚丁胺改善循环、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及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结果,逐渐将华法林调整至2.5mg,每天1次。
入院后第12天,患儿咳嗽、气促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未再出现胸痛、发绀、大汗淋漓等不适,复查CT肺功能造影示右上肺仍见大片致密影,右下肺动脉主干内见充盈缺损(图1C、D),较前无明显改善。
入院第15天转入院继续治疗。
转院诊断:重症支原体肺炎、呼吸衰竭、肺栓塞、肺不张。仍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法华林2.5mg每天1次抗凝,以及雾化祛痰、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
转院第1天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01×10*9/L,Hbg/L,PLT×10*9/L,淋巴细胞0.27,中性粒细胞0.65,CRP8mg/L,PCT0.19μg/L;PT19.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7.7s,INR1.63,纤维蛋白原(FDPs)3.74g/L,D-二聚体8.09μg/mL;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抗心磷脂抗体LgM阳性,抗中心粒抗体1:,抗单链DNA抗体阳性;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标志物、风湿四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病毒抗体、痰培养、大小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转院后第2天复查胸部CT+CT肺动脉造影示右肺上叶、左肺下叶背段、内侧基地段见大片实变,内见支气管充气征象;双肺动脉分支内见充盈缺损征象,右侧明显,考虑肺动脉栓塞(图1E、F)。心脏彩超示心脏大小、室壁动度及心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静脉及腹部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转院后逐渐调整华法林至1.mg,每天1次,以保证INR在2~3之间。治疗后患儿病情平稳,无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
转院后第15天出院,继续口服华法林1.mg,每天1次。
出院后2个月,患儿复查胸部CT+CT肺动脉造影提示右肺上叶尖段、前段、中叶内侧段见斑片状致密影,内见支气管充气征,左肺下叶充气不均,后基底段近胸膜处见条索状模糊影;双下肺动脉分支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征象(图1G、H)。考虑患儿肺栓塞治愈,停用华法林。患儿未再出现气促、胸痛等表现,能正常生活学习。
出院后8个月胸部CT平扫示双肺陈旧性病变,右上肺节段性不张伴双下肺纤维条索影,左侧有少量胸膜病变。
===================
本例附带影像学资料
A.右肺上叶、左肺下叶背段大片致密影;
B.右下肺主干内可见充盈(箭头所示);
C.右上肺仍见大片致密影;
D.右下肺动脉主干内见充盈缺损(箭头所示);
E、F.动脉期右下肺动脉仍可见条状充盈缺损伴血栓形成(箭头所示);
G、H.原右下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消失(箭头所示)
李永军阅读是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