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2020-1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静脉血栓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的统称,因在发病机制上互相关联,可作为同一疾病,表现为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临床两种重要形式。尽管有不同的预防策略,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上升。

以下,介绍几种通过介入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

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下腔静脉滤器,是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设计的一种装置。目前滤器的种类有:临时性滤器、永久性滤器、可回收滤器三类。年轻患者和新鲜、较短的血栓,尽量选用临时或可回收滤器,肺栓塞的危险期过后可将其取出;年老患者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可放置永久性滤器。

二、经导管直接溶栓

经导管直接溶栓,是目前临床较常用、清除血栓效果得到公认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部位,通过导管侧孔直接灌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将高浓度的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达到最佳的溶栓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全身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三、经皮人工抽血栓清除术

经皮人工抽血栓清除术,是指利用大腔导管鞘插入深静脉血栓处,外接大容量注射器反复负压抽吸血栓,以达到去除血管腔内血栓的目的。该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医源性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主要入路途径为经腘静脉入路顺行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已取明显效果,但对于高龄或肥胖患者难以耐受长久的俯卧位。MAT最主要的缺点是有一定的失血量、负压过大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四、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是指利用穿刺技术将特殊的导管装置送入血管腔内,这些特殊的导管装置可以起到消融血栓的作用。目前常用的PMT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机械旋切血栓清除装置、流体动力血栓清除装置、超声消融装置。

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

PTA最初用于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后成功地扩张了非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血管移植术后吻合口的狭窄。目前已广泛用于腹主、腋、颈、锁骨下、腹腔、肠系膜上及髂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纤维肌性血管病变,静脉移植术后,肾移植术后,门静脉分流术后,几乎对整个血管系统的狭窄和病变系统的治疗都有巨大潜力。如造影发现有严重狭窄或存在髂静脉卡压的情况,根据狭窄或卡压的长度及部位,可选择合适的球囊进行扩张,如反复扩张后局部仍有明显狭窄时,可置入合适直径及长度的支架。

END

团结、奉献、严谨、进取

医院

用心服务

患者至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l/10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