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几点思考
2016-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在静脉血栓性疾病(VTE)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常见,随着人们对此病认识提高及诊断手段的改进,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发病率达到1.6~1.8‰。早期可并发肺梗塞而导致猝死,晚期可因静脉高压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遗症(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安全、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类指南推荐的处理原则,除了抗凝基本治疗外,还强调病情容许的情况下及早配合溶栓治疗,溶栓方法:有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溶栓和局域溶栓,其中导管接触溶栓得到大多数临床认同。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几点思考,如下。
导管的入路:常见的颈内静脉、对侧和同侧股静脉、腘静脉、大小隐静脉、胫后静脉。穿刺方法有直接穿刺、切开穿刺、B超引导下穿刺及DSA下造影穿刺。直接溶栓途径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密切相关。颈内静脉和对侧股静脉穿刺插管与血流方向逆行,易损伤静脉瓣,且往往在有髂静脉压迫严重时不易通过,其主要用于髂股静脉近端血栓;同侧股静脉插管对于股静脉远段血栓溶栓效果欠佳,且由于穿刺在腹股沟影响病人坐位,故其运用也主要为腘静脉穿刺失败,血栓位于髂静脉时采用;大小隐静脉、胫后静脉插管往往因静脉较细痉挛,不易成功,有时需要借助X线,医患受到一定辐射,另外,由于溶栓导管固定的有效溶栓长度限制(最长50cm),插入静脉内无效溶栓段过长反而容易诱发附壁血栓形成;根据我们体会,腘静脉在B超引导下置管,基本避免了上述各种途径的不足,操作简单、准确、安全、成功率高,应是临床的首选途径。
溶栓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溶栓药主要为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纤溶酶原激活物。后二种虽然溶栓效果好,但过敏反应多,易出血且价钱昂贵,临床使用受到限制。临床最常使用为尿激酶,目前指南推荐剂量为60~万U/d。但未说明是持续灌注、间断脉冲式或二者交替?由于脉冲式高压注入,药物通过溶栓管侧隙喷出,对血栓可以造成碎裂作用,这样可以增加溶栓面积,促进血栓溶解,为防止间隔期再形成新的血栓,除抗凝外,有必要持续灌注溶栓药增强溶栓效果。
滤器的置入:指南已明确指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指征是,有抗凝治疗的禁忌症或有并发症者,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有关滤器带来的不良结果报道逐渐引起白癜风中医医院北京市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