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欧洲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0-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3196.html年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欧洲心脏学会和呼吸学会联合发布关于D二聚体的更新意见应采用根据年龄和临床可能性校正D二聚体界值取代固定的D二聚体水平。D-dimercut-offvaluesadjustedforageorclinicalprobabilitycanbeusedasanalternativetothe?xedcut-offvalue.4.4D二聚体检测急性血栓时,由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激活,D二聚体水平都会升高。D二聚体检查阴性的预测价值很高,D二聚体正常时急性肺栓塞(PE)或深静脉血栓(DVT)的可能性很小。从另一方面说,D二聚体升高的阳性预测价值很小,D二聚体也不用于PE的确诊。D二聚体升高常见于肿瘤、严重感染或炎症、妊娠期或在院患者。所以,急诊必须检测D二聚体来排除急性PE诊断,尤其是针对上述3种特殊人群或者如下10种特殊情况。因为有很多D二聚体实验,所以临床医院相关实验的诊断效能。ELISA或ELISA衍生试验的诊断敏感度95%,能够用于排除检测前具有中低可能性患者出现PE。在急诊病房,ELISA阴性的D二聚体结果联合临床可能性评价,能够排除30%疑似PE的患者并避免继续检查。实验结果显示,存在低中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因基于DD阴性而未行治疗,随后观察显示其3个月内形成血栓的风险1%。4.4.1根据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界值针对年龄80岁的老人,疑似肺栓塞的D二聚体特异性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约10%。根据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界值能够提高老年人D二聚体的检测效能。一项纳入例病人的多国前瞻性研究评估了根据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界值方案(即对年龄50岁患者,界值为年龄×10μg/L)。该方案中,经年龄校正D二聚体正常的病人无需进行CTPA,并随后3个月也不进行干预。其中年龄≥75岁的名病人中,名临床概率不高。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界值使排除PE的人数从6.4%上升到30%,并且没有错误的阴性案例。4.4.2D二聚体界值与临床概率该前瞻性实验采用了“YEARS”临床决策规则,具体包括Wells评分的三个临床项目(即代表DVT的临床症状,包括沿深静脉走行的压痛、下肢肿胀且小腿较健侧周径3cm、凹陷性水肿)、咯血、排除其他可能诊断和D二聚体水平。没有临床症状并且D二聚体水平<ng/ml的病人可以排除PE;在有1个或更多临床症状的患者,但D二聚体水平<ng/ml时,也可以排除PE。除此以外,其他患者均需进行CTPA。在被排除PE且未处理的名病人中,有18名患者(0.61%,95%CI0.36-0.96%)在随后的3个月中被诊断为有症状的PE。34%的患者因为Wells规则和固定的D二聚体界值(ng/ml)进行了CTPA,而48%的患者因为采用本规则避免进行CTPA。4.4.3D二聚体的床旁检测特定情况下,尤其在社区或者一线医疗场所,D二聚体床旁快速检测较中心实验室的D二聚体测定更有优势。这也适用于医疗保障差的偏远地区。但是相对于中心实验室的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床旁检测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低。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显示,D二聚体床旁检测的敏感度为88%(95%83-92%),而传统检测的敏感度至少在95%以上。因此,D二聚体床旁检测可用于PE临床概率较低的患者。在这些情况下,46%的疑似PE患者被排除而无需继续进行CTPA(其中失败率1.5%)。
基础理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历程(第一部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历程(第二部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历程(第三部分)
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常规
脓毒症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制与监测
热射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凝血因子的的特征和具体作用
抗凝机制
纤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血小板的超微结构与生理学功能
血小板异常的病理生理
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纤溶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类、分型、分期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创伤性凝血病是DIC吗?
产科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的临床应用
替代治疗之红细胞
低分子肝素在DIC的应用
肝功能障碍相关凝血病的监测与应对
重视危重烧伤凝血障碍的诊治
重症患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现代诊疗观点
劳力型热射病致死性误区分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变迁与展望
创伤时纤溶亢进的监测与抗纤溶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凝血紊乱研究进展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脓毒症时血小板的功能改变及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性DIC的鉴别诊断:来自ISTH-SSC的建议
精品课件: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处置
血栓弹力图基础知识
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进展及经验分享
血栓弹力图操作时常见的错误图形
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介绍
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枸橼酸钠抗凝的临床应用
ICU与肿瘤的血栓问题
抗X监测肝素类药物的应用方法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版)解读
医源性凝血病
ICU中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
危重病治疗,现代医学已经山穷水尽?从RCT研究说起
当心,HIT就在你身边
劳力性热射病凝血紊乱的治疗策略
创伤后大出血与凝血病管理欧洲指南-第五版
精彩病案:
case:PCI术后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原发性纤溶亢进:偏偏遇到你
一例ECMO治疗相关DIC的日本案例
达比加群成功治疗广泛血管畸形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功能正常成人感染CMV致DIC一例
病案报道:血栓弹力图指导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输血治疗
来自英国的疑难病例讨论
来自英国的疑难病例讨论(续)
氨甲环酸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假腔相关性慢性DIC三年
序贯治疗成功救治一例劳力性热射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IC、肝肾衰竭
恶性肿瘤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例病案报道
脂肪乳成功救治羊水栓塞性心脏骤停:一例病案报道
有效控制结肠癌骨转移伴DIC:一例病案报道
一例剖宫产术后并发嗜铬细胞瘤危象和羊水栓塞并心脏骤停病例的成功救治
应用单克隆抗体成功治疗脓毒症性DIC继发的补体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变
慢性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DIC致致命性肾出血
病例:肾细胞癌肝转移患者出现亚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文献速递:
大剂量VitC能治疗凝血病吗?一项来自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研究
脓毒症抗凝治疗可获益:一项日本多中心研究
溶解开始时间可作为旋转式血栓弹力图仪快速诊断高纤溶状态的指标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液灌流多粘菌素B潜在的生存益处
应用床旁检测试验和常规凝血试验评估危重症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凝血状态: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脓毒症性休克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细胞活化的新标志物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无出血危重病人的内皮和炎症状态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
危重病人血小板线粒体功能障碍:脓毒症和心源性休克之间的比较
创伤后急性纤溶关闭容易发生并增加死亡率:一个名严重创伤病人的多中心评估
日本急救医学会(JAAM)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的修订:加入抗凝血酶活性
创伤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仪与流式细胞仪不一样?
经日本急救医学会评分系统诊断的脓毒症相关DIC和创伤性DIC之间的血栓弹力图差异
脓毒症定义修正后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新标准
持续性纤溶关闭增加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
DIC与心跳骤停后幸存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无出血危重病人的内皮和炎症状态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
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早期凝血病的不同作用
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失血性休克时组织损伤诱发纤溶抑制
孤立性创伤性脑损伤早期阶段的DIC伴发纤溶亢进
应用ROTEM监测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时的血块质量: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脓毒症时抗凝治疗的最佳患者选择:来自日本的循证医学建议
DIC筛查可以降低脓毒症死亡率
日本脓毒症性DIC研究要点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乌司他丁的体外抗凝作用
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中的预警作用
肝素酶修饰的血栓弹力图用于血液净化时肝素监测
创伤合并DIC患者血栓弹力图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
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紊乱治疗的作用
早期血浆置换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血栓弹力图判断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脓毒症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流行病学及评分系统的验证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应如何输注血小板
血流感染相关脓毒症不同时相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特征
血栓弹力图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
血栓弹力图和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监测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比较研究
创伤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对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脓毒症性凝血病与DIC的诊断与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