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杀手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例静脉血栓
2021-1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被称为“生命的隐形杀手”,是常见的、极为严重的致死性血栓性疾病,但一直未被充分重视[1]。据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症占院内死亡原因10%,占高龄患者死亡原因39%。1/3的VTE患者10年内发生血栓栓塞后综合征(PTS),每次发作的治疗费用不菲[2]。现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因病情的原因出现了静脉血栓,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当患者发生了静脉血栓后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案例介绍:
黄某,男,49岁,因癫痫反复发作入院。入院颅脑MRI显示右侧额叶、顶叶及放射冠区较大范围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身高cm,体重70kg,体温36.5度、脉搏87次/分、呼吸20次/分。患者于6月11日行开颅占位显微切除术,术后神志清楚转出NICU,患者6月12日因左侧肢体持续抽搐转入NICU,6月13日转出NICU,留置胃管,予肠内营养。患者于6月15日测D-二聚体定量显示纤维蛋白原1.89g/l,6月16日行双上肢双下肢彩超显示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右侧大隐静脉曲张。
案例分析:
问题1:黄某为什么会形成静脉血栓?问题2: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问题3:静脉血栓形成后,我们该如何处理?案例反思:
问题1:黄某为什么会形成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评估节点:入院(转入)、术前、术后、出院(转出)、病情发生变化时。对入院病人、转入病人、普通手术病人、以及急诊手术病人均需在4小时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风险等级落实相关的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患者治疗及病情发生变化时需再次(4小时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患者治疗变化包括:手术,行化疗药、避孕药、激素等特殊药物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石膏固定,牵引等。患者病情变化包括:活动能力下降,感染,严重腹泻,脑梗,心梗,肺功能障碍,血液相关检查结果变化等。评估工具[3]:Caprini评分量表、Autar评估量表Caprini评分量表评估结果分值风险等级预防方案0分极低危健康宣教1-2分低危基础预防3-4分中危基础预防,物理预防≥5分高危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Autar评分量表评估结果分值风险等级预防方案0-9低危基础预防10-14中危药物预防或物理预防≥15高危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Autar风险评估模型因包含多个与骨科相关的影响因素,如骨盆及下肢创伤、使用助行工具、激素治疗、骨盆及腰部以下部位手术等条目,对骨科手术患者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根据案例,黄某手术后,年龄49岁、有大的开放手术、卧床大于72小时,Caprini评分量表评分5分,为高危风险等级。黄某年龄49岁、BMI23.4,活动绝对卧床、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手术,Autar评分量表评分为17分,为高危风险等级。由两个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来看,患者术后为血栓发生高风险人群,应该采取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但是责任护士未对黄某进行有效的血栓预防措施,导致了黄某下肢血栓的形成。问题2: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一、基本预防包括:早期活动、抬高患肢、静脉保护、改善生活方式。
被动运动: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的方向按摩患者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股四头肌等,10-15min/次,3次/天,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髋关节被动屈伸练习。主动运动:踝泵运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床边运动。踝泵运动:(1)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嘱患者平卧于床上,双腿伸展,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这样一组踝关节跖屈、背伸动作完成。双腿可交替或同时进行。建议每次20~30组,每日3~4次。可根据患者的活动耐受能力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和频次。(2)踝关节旋转运动:嘱患者平卧于床上,双腿放松,略分开。以踝关节为中心,做°旋转,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旋转一圈后放松。活动频率和强度与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相同,可结合旋转动作一起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腿练习)方法:患者平卧于床上,双下肢放松,略分开。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绷直双腿,股四头肌肌肉收缩,保持这种状态10秒,放松休息10秒,这样一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动作完成。双腿可同时或交替进行。建议每次20~30组,每日3~4次。可根据患者的活动耐受能力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和频次。床边运动:站立状态下踝关节和小腿肌肉运动,赤足,自然站立,两脚交替或同时进行,尽可能抬高足跟,脚尖点地。抬高患肢:当患者卧床时,肢下垫软枕或使用梯形枕(约25°),上半身抬高15°,膝关节屈曲15°,抬高下肢15~30°。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将软枕直接放在患者腘窝下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静脉保护:
1避免在同一静脉、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避免在血栓患肢行静脉穿刺。
3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5尽量避免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6动脉采血时,最好在桡动脉处采集,尽量避免在股动脉或足背动脉处采集血标本。
7手术操作应轻巧,尽量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8规范止血带的应用,提高穿刺技巧,尽量避免长时间扎止血带。
改善生活方式:1多饮水,每天饮水量ml,稀释血液,保证机体血容量。
2饮食应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3戒烟、戒酒、不熬夜,尼古丁刺激可引起静脉收缩,烟酒、熬夜均可使得血液粘稠度增高。
4保暖、温水泡脚,低温可导致患者肢体血管收缩,血流减缓,有诱发及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
二、物理预防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足底静脉泵(VFP)等。分级加压弹力袜:GCS的款式主要有3种:膝下弹力袜、过膝弹力袜与连腰弹力袜。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膝下弹力袜与过膝弹力袜。两种弹力袜各有优劣,国内的指南建议使用膝下弹力袜[4],国外指南对此尚未给出明确的推荐。穿着时间:
1自患者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VTE危险因子评估,如果VTE风险增加,入院时就应穿着预防。
2术前两个小时开始穿着,术后可24小时穿着(评估无出血风险及其他禁忌症),持续使用时间达到4周。
3更换压力带或洗澡时,中间间隔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穿着方式:
1时机:在早上起床时穿,此时腿部血管系统处于启动最大功能的状态,肿胀还没有发生,很容易穿好。
2若已起床应重新躺下平卧抬起下肢3-5min,使静脉血排空再穿。
3穿时如遇困难,可用滑石粉涂擦患肢,以便容易套上。
穿着注意事项:
1确保正确的尺寸选择,以保证最大效果;
2不要让首饰或指甲刮伤弹力袜;
3护理人员每班应检查患者的腿部情况,及时观察趾端甲床颜色、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感觉肿胀情况、患者的主诉等并记录,如有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
1使用前检查装置压力是否正常,电源、管路和腿套粘扣、机器报警系统有无异常。
2使用过程中经常检查连接管有无打折、扭曲,装置有无漏气,加压时间与间歇时间是否正常。
3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建议每天使用至少18h[5]。
4注意保暖,避免肢体受凉。
5选择模式应逐次至足、小腿、大腿,通过气囊逐渐由下而上“挤压”,迫使血液回流,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应保持不变,然后套筒气囊同时放气,血液流向下肢,周而复始进行。
6使用时腿套松紧应适宜,以能伸进两个手指为宜。
7使用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等不适,逐渐加大压力,且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8需经常检查患者皮肤温度及颜色,有无红肿,患者有无不适并询问患者的感受,注意有无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及紫绀等不适症状,如有以上症状时暂停使用加压装置,应及时安慰患者,给予吸氧、适当抬高床头等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足底静脉泵(VFP):1保证脚套松紧适宜,患者感觉舒适。
2对于肢体循环不良、皮肤易破损、肢体感觉迟钝、患有糖尿病以及组织存活能力不良的患者,应添加垫料,降低脉冲压力,并将脉冲持续时间设置为1s。
3为达到最佳效果,腿部可稍下倾15秒,以保证良好的静脉灌注。
4注意保暖,避免肢体受凉。
5定期检查患者足弓能否直接感受到脉冲。
6使用期间密切观察下肢周径、皮肤的皮温、颜色、感觉,发现异常暂停操作,及时报告医生行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检查。
三、药物预防: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速碧林、克赛,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拜瑞妥药物预防需注意观察出血情况:1伤口出血:渗血量/引流量。
2皮肤粘膜出血:瘀斑/鼻腔出血/牙龈出血等。
3皮下出血:注射部位血肿。
4消化道出血:黑便等。
5遵医嘱定期复查凝血指标。
问题3:静脉血栓形成后,我们该如何处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护理:1心理护理:
向病人做好相关宣教,耐心的与病人交流,缓解其焦虑情绪和紧张心理。
2体位:
绝对卧床休息,仰卧位抬高患肢20度,膝关节微屈曲,使肌肉充分放松,患肢制动。
3病情观察:(1)病人的生命体征:有无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咳嗽、咯血等肺栓塞表现。(2)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每天自髌骨上10cm及胫骨下10cm处测量肢体周径,以了解肢体肿胀减轻情况,观察患肢的肌肉张力、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记录。4嘱患肢禁止按摩和热敷,勿用力排便,勿突然改变体位,防止栓子脱落。
4遵医嘱用药并做好药物护理。
血栓被称为隐形的杀手,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我们只有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才能防患于未然,加速快速康医院重点展开的工作,而预防血栓的形成更是其中重要一环,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神经外科
(袁晓倩、李月婷、厉春林)
参考文献:
[1]靖九江.静脉血栓栓塞症:生命的隐形杀手[N].中国医药报,-10-16().
[2]王雪敏.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未雨绸缪,化“险”为夷[N].医药经济报,-07-04(B06).
[3]杨如,徐仁华.不同量表在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42(01):39-41+45.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中华外科杂志,,54(5):-.
[5]GIDDINGSJC,MORRISRJ,RALISHM,etal.Systemichaemostasisafterintermittentpneum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