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疾病感冒咳嗽药对10则,都是名
2022-9-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导读:今天学习10则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药对。
01一枝黄花、苍耳子
主治应用:时邪外感发热。
经验体会:
朱良春经验:一枝黄花疏风达表,清热解毒;苍耳子行走上下肌肤,有疏散宣通之功,二药合用,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解表毒,治疗时邪外感之发热,无论风寒、风热所致,均可用之。
常用一枝黄花18g,苍耳子12g。
风寒者加荆芥、防风、紫苏叶各8g,生姜2片;风热者加牛蒡子、白僵蚕、前胡、桑叶各9g,轻证往往一二剂即解。
02蝉蜕、白僵蚕、虎杖
主治应用:时行感冒高热不退。
经验体会:
周平安经验:白僵蚕、蝉蜕配虎杖,取《伤寒温疫条辨》中“升降散”之意,以虎杖易方中大黄,虎杖入血分,苦寒降泄,泄热于里,釜底抽薪,使热有外出之路,作用柔和,并有活血化瘀通络、止咳化痰之效,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优于大黄。
白僵蚕、蝉蜕走气分,辛凉透邪,轻浮解郁,达热出表,三药同用,一升一降,外宣内泄,表里双解,气血两清。
周平安教授认为初病即呈高热,表里同病者居多,内外邪热相煽,其势甚烈,单用解表,虽有偶退之例,但旋即又升,只有表里双解,“透、清、下”三法联用,才能顿挫热势,一举成功。
白僵蚕、蝉蜕配虎杖即为此意,三法联用,不必拘泥于“先解表后清里,待热结阳明后才可下”之常规,但见舌苔黄与腹胀满痛拒按,即可判为邪热里结,是可下之症。
周教授治疗时行感冒高热不退,常用此法而获速效。
03柴胡、葛根、豆卷、薄荷
主治应用:解肌达邪。
经验体会:
程门雪经验:柴胡、葛根、豆卷、薄荷四药皆为轻清之品,其中柴胡主升散,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葛根、豆卷、薄荷亦清解表邪之品。
四药合和,有解肌达邪之利,无发汗伤津之弊,亦不致凉遏冰伏邪气,无论风寒风热,挟暑挟湿,均可运用。
04连翘、焦三仙
主治应用:外感风热而胃纳已损,或食积日久已化热者。
经验体会:
刘继祖经验:上药合用可消食积,清郁热。
以焦三仙和胃防连翘苦寒凉遏,以连翘散热祛风可散郁积。
刘师常用于外感风热而胃纳已损,或食积日久已化热者。以及在各种肿毒治疗中连翘解毒,焦三仙消导化痰,共清痰热结聚。
05天麻、白僵蚕
主治应用:疏解通络止痛。
经验体会:
陈伯成经验:天麻甘平微辛,入肝经之气分,性升属阳,虽体肥柔润,独不能甘补。入肝则平熄风患,通络止痛,治风湿痹痛、肢麻不遂症。
白僵蚕为血肉有情之品,辛咸能发散软坚,疏祛风邪,外风内风均可选用。
两药为伍,取天麻通行经脉止痛之长,白僵蚕祛风透解之功,协合一致,共搜剔经脉余邪,疏解通络止痛。
若配以秦艽、羌活、全竭、忍冬藤、菊花等,是陈师用以专治因感冒失治、误治而致邪滞太阳经脉不彻,病情缠绵不愈,症如头痛头胀,项强背楚,脊背恶寒症最应手的药对。
06麻黄、胡颓叶
主治应用:宣肺止咳。
经验体会:
陈学勤经验: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肺气失宣而见咳嗽倏作,肺失肃降而出现咳嗽气喘。这两者都属病理反应。
据此,调整肺脏的“出纳”功能,常采用麻黄与胡颓叶配伍,亦取开阖同用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
麻黄辛苦而温,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要药。《本经》云:“止咳逆上气”。
现代药理认为: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历代医家尝用麻黄治咳,不论新久,每能取得很好效果。
胡颓叶味酸性平,有收敛肺气之功,主要应用于久咳不止之症。即使外感咳逆,耐麻黄同用,亦每获神效。但如有寒热而见痰壅气实者,非所宜也,当慎之。
曾治金某,男,51岁,职员。
素有咳嗽,有吸烟史。近又复感新邪,咳嗽阵作,痰白沫而稠,咽喉瘙痒,动则咳嗽加剧,共则胸闷气急。病久体衰,邪实正虚。脉稍数,苔薄微黄。治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方用:蜜炙麻黄9g,胡颓叶18g,光杏仁9g,前胡12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蔓荆子18g,象贝母12g,天竺黄18g,白芥子4.5g,蒸百部18g,炙紫菀12g,冬瓜子30g。
服10剂后,咳嗽缓解,痰亦减少,病情大见好转。但由于肺热伤津,略有口渴,于复诊时,前方去白芥子、天竺黄,加养阴清肺的南北沙参各1.8g,补益肺气的生黄芪15g,继服7剂,以收全功。
07徐长卿、炙枇杷叶
主治应用:喉源性咳嗽。
经验体会:
邵长荣经验:徐长卿,性辛温,无毒,《本草纲目》记载“主治鬼物百精虫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枇杷叶,甘寒,《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调心肺,养肝肾之药也”,可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邵老认为,喉源性咳嗽如用祛风宣肺、利咽消喉等剂效果不显者,加入上述两味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08地龙、海螵蛸
主治应用:咳嗽兼见气喘之症。
经验体会:
于己百经验:地龙咸寒,清热、解痉、平喘,现代研究其所含海波黄嘌呤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胺及毛果云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浸剂对豚鼠实验性哮喘也有平喘作用。
临床常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之痰鸣喘息、不能平卧之症,尤以风热阻肺、肺热壅实所致者最为适宜。
海螵蛸咸涩、微温,具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之功,宜于遗精带下、崩漏下血、吐血便血、吐酸胃痛等症的治疗。
于氏取海螵蛸味涩质重的特性,并遵《素问·脏气法时论》“肺欲散,急食酸(涩)以收之”的理论,与地龙合用,寒热兼施,共奏祛风止咳、敛肺定喘之效,用于咳嗽兼见气喘之症,无论寒证热证,皆有良效。
09白僵蚕、荆芥穗
主治应用:久嗽不已。
经验体会:
倪元芳等经验:临证遇感冒后遗有咳嗽者屡见不鲜,尤以小儿有时遍尝多种抗生素仍无效者更多矣。
其症状表现咽痒阵咳,痰黏量少,没有寒热,舌质淡红或偏红,苔薄黄,脉浮略数。肺部听诊多有呼吸音增粗及散在干性啰音。
此类多属外感之后,风邪留恋,肺津受损,胶痰黏着,肺失宣肃,气道痉挛所致。
笔者常取“止嗽散”和施老以“白僵蚕配荆芥穂”之经验用之,每每收效。
曾治刘某某,男性,7岁。
患儿每逢冬春季节或感冒后即出现阵发性咳嗽,咳时面红、痰鸣气促,但无发热,病已缠历3年。
本次剧作先就诊西医,拟诊为“喘息型气管炎”,给予肌注“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而来本科治疗。
经辨证给止嗽散加减,处方:紫菀6g,白前6g,沙参10g,紫苏子5g,地龙5g,荆芥穂5g,白僵蚕4g,百部10g,桔梗5g,陈皮3g,枇杷叶5g。
每日1剂。连服3剂,咳嗽痰鸣气促现象明显好转。守方再予3剂,诸症悉失。随访年余无复发。
“止嗽散”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桔梗、陈皮止嗽化痰,又取荆芥穗轻宣发散,疏解在上、在表之风邪,并能入于血分引邪外出。取白僵蚕轻浮而升,既能疏散风热,又可解痉而祛胶痰,两者相配得益彰,于本证病机堪称合拍。
10牛蒡子、炙甘草
主治应用:虚咳。
经验体会:
陆晓东经验: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炙甘草甘平,润肺止咳,两药散和,清补,相反相成,共同治疗咳嗽日久未愈,伤及肺之气阴者。
其临床特征为咳而痰少,咽喉干燥,发痒,尤以咳嗽入夜为甚是使用要点。
肺为娇脏,余邪未清,正气已损,用补则留余邪,用消则伤气津。
《用药法象》谓“寒热相杂者,用之其平”,故用牛蒡子利咽疏风以清余邪,配炙甘草补虚润肺而止咳嗽,两者相伍,既不攻之太过,又不补之太甚,着意平调,咳嗽自止。
方中牛蒡子与炙甘草的剂量比例为12:9,炙甘草剂量一定要达到9g,否则少效。
如治劳某,女,26岁。
因卵巢囊肿住院手术,手术前感冒咳嗽,服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咳嗽即止。术中受凉,咳嗽复作,干咳少痰,咽痒不适,寒热不明显,口干不喜饮。舌质红而苔花剥,脉弦细。
投以沙参麦门冬汤加羊乳、鲜竹沥、鲜石斛少效。复以牛蒡子12g,炙甘草9g为主药,少佐沙参麦门冬汤出入。3剂后咳嗽止,再续3剂以巩固疗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名医效验药对:内科卷》,岳桂华、张栋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1。
行之医话昨日回顾:
民间大夫祖传方有奇效,病人用了都说好
号称“当代御医”的国医泰斗的内科效验奇效方
两百余剂中药没治好的下肢厥冷,刘渡舟5味药见效
癌性疼痛,中医怎么办?方剂、针灸、小偏方!应有尽有
消栓振废汤治疗脑梗死消栓通脉汤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十七)
名老中医名医名方(99)
老石更中医男科:
男人有了这些秘方,老婆必然会恩爱有加
阳痿外治经典秘方,总有效率达%,疗效显著
尿道炎后综合征验方——加味八正散、舒肝通淋方、加味知柏地黄丸
前列腺增生症验方——加味大黄廣虫丸、益癃汤
前列腺炎验方——前列1号胶囊,慢前颗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