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之要
2016-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干支纪年:丙申年戊戌月癸亥日
⒈寒露道德能量养生:智识的正善治。
道德能量养生,是圣人之治的修身明德实践,是对身中内部无为而治系统(内臓)进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是在外王修身基础上的提升。前面在寒露修身顺四时一节中已经全面介绍理论和相关方法,养生完全适用,有志者可以借鉴。
⒉寒露精神能量养生:意识的正善治。
人体内五臓中藏有五种阴志,怒(肝)、悲(肺)、喜(心)、恐(肾)、思(脾)。因此意识的正善治理极为关键,意识正善治就是精神调节,是对六欲七情的调控,维护少私而寡欲的生理状态,同步适应秋季气运的收敛之性。肺魄主悲,没有家贼难招外鬼。
寒露气候渐冷,秋气日趋肃杀,日照减少,风起叶落,百叶凋零,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和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与意识观念,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意识精神能量的养生,重在确立善正的信念,树立道德信仰,在品格、品质、品行三品的内在建设上主动持恒性地下功夫,通过“为学者日益”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闻道者日损”主动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才能实现意识善正,六欲淡化七情淡定,而意志坚强,不为外相所动。
⒊寒露命体行为养生:身识的正善治。
秋季要防治秋燥,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类。寒露以后凉燥加上寒则成为多事之秋的主因。寒露过后,昼夜温差继续增大,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加强体育锻炼,做好迎冬防寒准备。寒露节气,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强,是重感冒的高发期。此时一些疾病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也不可忽视。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起居时间应作相应的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并加强适当的形体运动。心脑血管病多发与睡眠时间增多相关,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为避免血栓的形成,顺应节气,守四时之而调养,确保健康。
⒋寒露口识饮食养生:口识的正善治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原文
德慧智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处暑,养生之要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处暑三候——鹰是这么有情义的
立秋真义
立秋,养生之要
中元节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中秋节真义——“嫦娥奔月”最初始的本义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道德人生经典起步(辛雨)
秋分养生修身——防治秋燥症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秋分,养生之要
还记秋分怎么玩吗?——秋分习俗
抛弃经典诵读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