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2017-4-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年AnnandTrousseau首先报道了恶性肿瘤与血栓的相关性,并观察到血栓通常作为隐性癌(occultmalignancy)的临床征象出现,因此临床上肿瘤相关性血栓也称Trousseaus综合征。年Billroth在血栓中发现肿瘤细胞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两者的关系。年Spmule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的动脉、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恶性肿瘤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embo1ism,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vascularcoagulation,DIC)、门静脉血栓(portalveinthrombosis,PVT)和动脉血栓栓塞(arterialthromboembolism,AT)、游走性浅表血栓性静脉炎(migratorysuperificialthrombophlebitis)等,其中下肢DVT最为常见。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肿瘤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增高,肿瘤在特发性DVT的随诊中的检出率也较高,即DVT可作为肿瘤的早期临床表现。Donati等的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血栓仅次于肿瘤本身而位居第二位。最近的研究还显示,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抗凝或抗栓治疗可能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肿瘤患者血栓性疾病增加的病理学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高凝状态、血管损伤和血流淤滞等。肿瘤细胞可直接活化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或通过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或表达促凝血因子。

肿瘤本身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肿瘤通过促凝血因子的产生触发凝血系统的级联反应,其中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和肿瘤促凝血因子(cancerprocogulant,CP)是最重要的两个促凝血因子。

新发的静脉血栓病例中有15%~20%为肿瘤患者,与此相关的是,与普通人群相比,肿瘤患者(不论有或没有接受化疗)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4~6倍。

一些临床试验显示,抗凝治疗能提高肿瘤尤其是肺癌的生存期。抗凝治疗的抗肿瘤机制主要通过减低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而影响肿瘤的进展。肝素的抗肿瘤作用还包括独立于抗凝作用的机制:通过与P选择素、整合素结合,抑制循环中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肿瘤细胞过表达的肝素酶(tumor—cellheparanase),游离的肝素可抑制生长因子与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干扰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其中低分子肝素(LMWH)的抑制作用强于普通肝素(UFH);肝素通过结合或调节各种细胞因子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低分子肝素(LMWH)因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肿瘤伴VTE者的预防、治疗中广泛应用,临床研究显示,对预测生存期长、非远处转移者,LMWH治疗能提高生存期。LMWH是最常选择的预防性抗凝药物。

文献:王惠杰,张湘茹.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癌症进展杂志,,4(1):30-46.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s/5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