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理论依据
2017-10-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以中医饮食理论为基础
食疗以中医饮食营养理论为基础,结合体质差异、四季时令、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进行辨证施膳。在目前常用中草药药材中,可供作食疗食品的约有种,国家卫生部确定的药食两用原料有79种。在中医看来,每一种食物都如同中药一样,也具有不同的性味,可以根据人们的体质差异和患者不同病症进行辨证施膳,这是食疗的精髓,也是与现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参照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味相调”,“性味相胜”等原则配制不同的食疗作为辅助治疗,使药物与膳食相互补充,相互辅佐。例如咳嗽,风热咳嗽者用贝母桑叶梨汁,阴虚燥热咳嗽用百合杏仁粥,风寒咳嗽用葱白粥。食疗是医疗食养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将中药与食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不是随意凑合。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的一类膳食。因此,在食用食疗时应在辨证沦治的原则下,选用对症的食物和药材,才能发挥食疗的作用。如同为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者,则服梅楂饮。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诊断,才能达到食疗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美容美体之目的。
二、药食同味
药物还与食物一样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不同,对应的脏腑亦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如酸味入肝,能收涩、止汗、止泻;苦味入心,能燥湿、坚阴、泄热;甘味入脾,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辛味入肺,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入肾,能软坚散结。
具体来说:
酸味,中医认为,酸入肝,具有固涩收敛,止泻止汗的作用。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阿,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食物如番茄、山楂、橙子、五味子、乌梅、河子等,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味,中医认为,苦入脾,具有清热,燥湿坚阴的功效,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有祛除水湿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以苦味为主的食品有大黄、黄连、知母、苦瓜等。
甘味,中医认为,甘入脾,具有调和中气,缓解痉挛的作用。因此甘味食品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以甘为主的食品有饴糖、大枣、蜂蜜、甘草、鸡蛋等。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病等患者宜少食。
辛味,中医认为,辛入肺,有发汗解表、活血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味,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并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中医认为“咸入肾”,咸味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的食品有:芒硝、瓦楞子、海带、鸽肉等。日常生活中如发生呕吐、腹泻、大汗等状况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五味虽好但不可偏嗜,否则有损健康。如:
嗜酸伤脑:嗜食酸味容易使人产生疲劳。长期食用还会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起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
嗜苦伤脾胃;过多食用苦味会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消化不良。
嗜甜伤心:甜食含热量高,会引起热量过剩,容易使人患肥胖症;容易生痰,痰阻心脉而引起动脉硬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
嗜辣上火:嗜食辛辣使人耗气伤津,引起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等现象,而且还会导致急慢性胃病、溃疡病和痔疮的发生。
嗜咸伤肾:喜食咸食可引起高血压和肾脏疾病。
以下就是有关食疗原理的两个基本理论。
三、抗氧化剂理沦
凡是上过化学课的人都会记得,整个化学课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氧化还原反应”,铁会生锈,铜会长“绿”,似乎世间万物随时都在进行着这种反应。
其实,就连人类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也都与“氧”有较大关系,它们全都来源于“氧”。
氧气充斥于天地湖海之间,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但它也随时消磨着人类生命,当人们年老体衰时,很多让人烦恼的事情都是氧气所带来的。
通过科学家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氧气是一柄双刃剑,它以某些有害形式包围着人体的细胞,以强大的破坏力,对分子、细胞以及整个人体进行着瓦解。血管因此而阻塞,细胞因此而癌变,关节因此而麻木,神经系统因此而失去反应。而这一切都使人体难以正常运转,据研究发现至少有60多种慢性疾病以及衰老与氧的破坏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这一发现将人们对疾病和防治疾病的认识大大改变。以此发现为基础,科学家们全力追寻着抗氧化的食物。而对于这些氧化反应,有一位科学家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被氧化得越多,就越容易衰老。人就像一块慢慢变坏的肉,只不过有的变得快些,有的变得慢些。”
为什么有人对氧化难以抵抗,而有人却氧化得很慢呢?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衰老,而另一些人却青春常驻呢?究竟是什么对衰老、患病的进程实施影响呢?有没有一种东西能使这种进程得以减速呢?
能够减缓衰老的就是抗氧化剂,是抗氧化剂使衰老变得缓慢起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体内有两种力量共同运作,一种是能够破坏身体的氧化剂,另一种是可向身体提供保护的抗氧化剂。在氧化剂中,有一部分是从新陈代谢环节中产生的,给人体带来积极的作用。可是绝大部分氧化剂却来源于外界环境,它们给人体带来危害,而这些变化全都是在静默中缓慢进行的,人们实在难以察觉。
当这些微小的变化积少成多时,我们才发现它的存在,然而却因此形成了许多问题,譬如,久治不愈的炎症、胸痛、癌变、衰老、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众多氧化剂中,氧自由基最具危害性,它们大多是在空气污染、电子辐射、工业废料污染、吸烟、吸毒、杀虫剂的过度使用中产生的,它们一旦集中在一起,就会制造出各种痛苦和麻烦。
氧自由基的习性非常活泼,它们总是迅速地寻找另外一个氧自由基,想要与之“成亲”,制造一个新的自由基。这个新生的自由基一出世,就马上开始进行新的破坏活动。
这样一来,人体内的大量破坏活动开始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整个过程中,细胞内的许多成分被氧化,从而遭到破坏,同时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等主管遗传信息的物质也遭到损害,极易发生突变,而这种突变恰恰就是发生癌变的前奏曲。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氧化剂的破坏呢?这就需要抗氧化剂了。现在人们熟知的维生索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矿物质,以及大多数人还不熟知的槲皮酮、番茄红素、脂色素、谷胱苷酶等,都能遏制氧化活动。
在食物当中,就隐藏着无数抗氧化剂。所以,对于抗氧化剂并不需要特别寻找,只需注意一下日常饮食就可解决大问题。通过一日三餐,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摄入这些天然抗氧化剂,这可以满足人体对抗氧化剂的需要。一旦摄入,它们就马上进入人体的体液和各种组织之中,开始消除氧自由基造成的损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健康。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抗氧化剂的作用,甚至对血液中抗氧化医院列入了常规检测。只需人们献出一滴血,再加上几分钟的时间,一份反映人体氧化剂数量和活性的报告就呈现在人们面前。检测指标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这个数值表明了人体内抗氧化剂与氧化剂的比例是多少。
如果数值太小,就说明某人的抗氧化剂不足,他必须加大抗氧化剂食物的摄取量,以使自己的健康得到保障。如果他已受到氧化剂的折磨,那么就应该刻不容缓地补充抗氧化剂。
那么,人们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获得有用的抗氧化剂呢?(1)在选择水果、蔬菜时,要注意到它们的颜色,蔬菜和水果的颜色越深,它们所含的抗氧化剂含量越多。(2)新鲜的或通过冷冻处理的水果和蔬菜中所含的抗氧化剂,肯定比罐装的或通过热处理、化学处理的水果和蔬菜中的含量丰富。(3)紫葡萄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而白葡萄和绿葡萄中则没有那么丰富的含量。(4)在红或黄洋葱中,抗氧化剂含量丰富,而白洋葱的含量则不多。(5)在生的或稍加烹饪的甘蓝、菜花、紫甘蓝中,存在大量的抗氧化剂。(6)在大蒜的碎片中,抗氧化剂含量丰富。(7)通过微波炉烹饪的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其含量要比其他烹饪形式的蔬菜多。(8)可以多吃通过冷冻处理的纯橄榄油。(9)可以多吃些深色的绿叶蔬菜。
四、脂类相关理论
当人们进行身体检测时,会发现在血液检测中有许多指标,其中就有甘油三酯(TC)等指标,甘油三酯就属于脂肪。脂类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它们可以促进或者抑制某些疾病的发生,譬如人们熟知的冠心病,它的发生、发展与各种脂肪分子间的巧妙平衡有很大关系。
不同的脂肪分子可导致细胞内部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作用有消解关节疼痛、杀伤肿瘤细胞、溶解血栓等。而消极作用则是这种变化能造成某些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炎症、免疫力降低、血管收缩或栓塞、头痛、癌变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不管是哪一种作用,都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以及多种类的酶反应,而且各种脂类分子的组成比例很巧妙,这给科学家的研究带来了许多难度,但是又不能不研究,因为这项工作对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有好处。
科学研究表明,许多脂类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因为食物中的脂类物质与体液系统——花生四烯酸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脂类分子合成了这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可以对血管栓塞、炎症等生理现象予以干预。
脂类分子一经摄入,就会很快转移到细胞膜上,在代谢活动中起到自己的作用。与花生四烯酸系统有关的脂类分子有两种——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Ω-3脂肪酸在海洋生物和少数陆生植物中大量存在,而Ω-6脂肪酸则存在于陆生蔬菜,如玉米、向阳花、藏红花之中,并在一些陆生动物中含量丰富。
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如同一对死对头,Ω-6脂肪酸被人体摄入后,多半会转化为花生四烯酸,从而导致人体出现许多不良反应,而Ω-3脂肪酸的作用则正好与之相反,它能产生积极作用,可在体内转化为阻挡血小板凝聚、舒张血管、减轻炎症反应的物质。
可是,在日常食物中,两种脂肪酸的摄入是同时进行的,虽然一种有利于健康,一种会使人得病,可是人们却无法人为控制。所以,要想少得病,就得保持Ω-3脂肪酸与Ω-6脂肪酸比例恰当。
而美国人体内的脂肪酸就属于严重失调。他们的饮食中含有太多Ω-6脂肪酸,几乎占到了80%,可摄入的Ω-3脂肪酸则少得可怜,只占了20%。炸薯条、炸鸡腿让大量美国人成为肥胖者。在他们的细胞中,含有大量Ω-6脂肪酸,从而引发动脉硬化、心脏病、癌症等严重疾病。
人体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在最初的人体中存在大量的Ω-3脂肪酸,而Ω-6脂肪酸含量很少,这在生活比较原始的爱斯基摩人身上足以得到证明,在这些人中,很少有人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在他们的食物中就有大量的Ω-3脂肪酸,占了78%。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足够的Ω-3脂肪酸呢?科学家们在爱斯基摩人那里找到了答案,因为他们经常食用鱼类。
Ω-3脂肪酸在水产品中含量极为丰富,特别是寒冷深海的多脂鱼类里,这种脂肪酸含量更为丰富。含量较高的有鲭鱼、鲱鱼、鳟鱼、沙丁鱼、大马哈鱼、鲟鱼、金枪鱼等,中等含量的有大菱鲆、蓝鱼、纹鲈鱼、鲨鱼、异胡瓜鱼、彩虹鳟等,含量稍少的有龙虾、贻贝、牡蛎、鱿鱼、蛤等。
一些植物里的Ω-3脂肪酸含量也不少,只不过很少能被人体吸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