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病是有顺序的,千万别越过第5道门槛
2018-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人生病是有顺序的,千万“别越过第5道门槛”!
人体疾患病有顺序——千万控制疾病“别越过第5道门槛”!
人体八大系统发生疾病的顺序为:
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临床和调查证明,消化系统是所有系统中最早发病的。即消化系统是最早发生慢性病的系统。如果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或者发病,首先是肠胃出现亚健康状态或发病,然后逐渐影响到全身。不过,到了第五个系统开始,慢性病的发病将出现全身性并发病。现将人体的八大系统发病顺序,简单列表述如下:第一: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肠道、消化腺。二、原因:消化第一大关是胃,接着是肠道,如果胃和肠道受到损伤,就会影响食物营养的吸收,无法保证各个器官获得足够的营养成分,从而引发其他系统机能的衰退和病变。三、疾病列举:胃胀、胃酸分泌混乱、胃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肠道炎、痔疮等。第二:免疫系统
一、免疫系统有中枢免疫系统(出生前就已经有了):1、胸腺2、骨髓周围免疫系统: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出生后才发育完成)中枢淋巴系统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增殖成处女型淋巴细胞然后再运输到周围淋巴系统中免疫系统有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免疫器官构成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组织:1、淋巴小结(主要是B淋巴细胞):没有生发中心的为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为次级淋巴小结2、弥散型淋巴组织(主要是T淋巴细胞)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二、原因:由于持续的营养缺乏,锌铁硒等无法正常吸收,免疫系统就受到伤害。三、疾病列举:易感冒、肩部酸痛、腰痛、淋巴疼痛、淋巴结肿大、皮肤黑斑、体质虚弱等。第三:呼吸系统
一、呼吸系统包括鼻、喉、气管及支气管、肺、胸膜和纵膈等。二、原因: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呼吸气管受到堵塞,大量毒素不能通过呼吸道有效排出体外,蓄积于呼吸道薄弱地方,该系统开始出现肺功能衰弱、气管发炎、肺部出现垃圾堆积等。三、疾病列举:哮喘、肺炎、肺虚、肺结核、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第四: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大脑、脊髓、脑神经、植物神经、脊神经等。二、原因: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无法从营养中得到保证,减弱了对神经系统的保护能力;神经系统开始受到损伤、衰退。三、疾病列举:过度压力感、烦躁、易怒、失眠、消极、神经衰弱、抑郁症、神经性疼痛等。第五:循环系统
一、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血液、淋巴系统等。
二、原因:神经系统混乱,对营养需求反应迟钝、血液循环系统对排毒反应能力减弱,循环系统开始受到损伤、破坏。三、疾病列举:微循环障碍、低血压、高血脂、贫血、中风、心律不齐、心脏病等。第六: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道腺、性腺、胸腺等。
二、原因:循环系统出现混乱时,内分泌系统平衡能力就会降低,内分泌系统开始出现血糖混乱、胰岛素功能衰退、性腺混乱。三、疾病列举:痘疹、激素失调、甲亢、肾虚、子宫肌瘤、胰岛素功能衰退、糖尿病等。第七:泌尿生殖系统
一、泌尿生殖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男女生殖系统。
二、原因:泌尿系统受到损伤,泌尿系统平衡能力降低,该系统开始出现肾功能衰退、前列腺混乱。三、疾病列举:肾亏、尿频、尿路结石、膀胱炎、前列腺疾病等。第八:骨骼系统
一、骨骼系统包括骨、关节、骨骼组成。二、原因:以上个系统及泌尿系统受到损伤,骨骼系统平衡能力降低,疾病真正侵袭入人体深层骨组织,该系统开始出现骨骼细胞增生速度加快、钙流失过度、骨关节胶原蛋白受损,造成骨质疏松、增生等。三、疾病列举:骨质疏松、缺钙、骨质增生、腰椎增生、关节炎、骨膜炎等。
总结:?
即人体八大系统慢性病发生的顺序为:
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
实际上,每个系统都有最长的承受期限,比如肠胃功能可以有12年,免疫系统最长承受期限是20年。
如果在初期一两年出现不良现象,人体一般不会有特别的症状表现,即处在潜伏期,直到病重症状才被发现,但是那时患者往往要付出较大的治疗代价。但是,如果人体的八大系统已经病变到第五个系统还没有进行护理,八大系统将全面出现病变症状,所以提前护理十分重要。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根据人体慢性病的发病顺序知道,消化系统是人体的第一系统,有且只有当消化系统出现病变时,才会引发其他系统的病变;病变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病种到多样病种,从一系统到多系统,逐步形成复杂的慢性疾病。
消化系统的代表器官是胃和肠,人体八大系统慢性疾病的发病顺序以此简称为〝肠胃中心论〞,即慢性病是以肠胃为中心,逐步形成并扩散到各个系统的,当其他系统出现病变时,肠胃是首先进入疾病状态或发生病变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八大系统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可以不断地重复〝健康—亚健康—疾病—痊愈—健康〞的循环。随着患者用药、营养食品的治疗过程,人体各个系统会自动出现调整现象。不可一成不变地对待。(转贴)
一招一式调五脏,老祖宗留下5个“养生精髓”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心脏、肝脏、脾胃、肺、肾……这些器官是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柱,更是人体养生的最终落脚点。
生活中,现代人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抑郁或情绪波动、肥胖、大量抽烟喝酒等坏习惯加剧了体内器官的“衰老”,器官疲惫人就离生病不远。
采访权威专家,为你推荐5个简便易行且有效的“调养五脏动作”,一招一式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精髓。
受访专家: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副研究员丁丽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赵艳
常闭双眼——养肝血
《黄帝内经》记载,“肝受血而能视”,意思是说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濡养。
中医强调肝主藏血的功能,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眼皮就好比肝脏工作和休息的开关,人只要闭上眼或者一睡着,肝脏就开始休整,发挥其藏血之功。
因此,传统养生非常强调闭眼养肝不管是闭目养神、日间小憩还是夜间按时睡眠,都是养肝血的重要方面。
具体做法
轻闭双眼,用两手大拇指从内眼角向外擦24次,或两手四指并拢覆在双眼上,先由内向外轻轻转摩24次,再向内转摩24次。
闭眼养神随时随地都能做,也可选择安静之处闭目独坐,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安心养神,有助疏通全身经络、气血流畅。
在闭目的同时可配合眼功练习,能够改善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眼肌疲劳等症状。
研究结果显示,闭目休息时流经肝脏的血液比站立活动时增加40%左右。通过肝脏的血流越大,肝脏得到的营养供给就越多;同时还可以减少肝脏本身的能量消耗,加快肝细胞恢复。
调息摩脐——降心火
情绪和压力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诱因。每天杂七杂八的事就像一把又一把小小的心火,烤得人心烦意乱、紧张不安。
小腹又叫“丹田”,就像一块沃土,为营养脏腑之根、气血生发之源。
具体做法
坐在凳子上,两掌叠于肚脐处,两眼微闭,能够看到一丝光亮即可,同时意想肚脐处温暖舒适;
把呼吸放缓,吐息绵绵,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间,体会小腹微微开合的感觉;
5分钟后睁开双眼,两掌先顺时针摩腹数周,再做逆时针摩腹;
最后两腮像漱口一样,鼓漱几十次,嘴里的唾液会越来越多,然后慢慢吞咽下去。
练习时要呼吸徐缓,身心合一;调息与开合小腹时要配合意想,但不要动用心神,而是追求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意境。
研究证明,这种心理的良性变化直接影响内分泌、神经递质、交感神经等生理变化,上炎的心火得以下行,心脏紧张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善,心肌功能、血压状态等随之好转。
单举手臂——调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养好了脾胃,身体才有健康的本钱。中医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通过升降有序的运化,将水谷精气输布到全身各处,滋养机体。所以,调养脾胃的关键是使其符合脏腑气机的变化规律。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单举手臂对脾胃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这个动作源于八段锦,在宋代的时候就已流传于世。
具体做法
自然站立,两膝微微弯曲,两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
然后左手翻掌经过胸前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略停两秒后,两手原路返回,重新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然后换为单举右手,重复30次。
别看这个动作简单,想做到位还需体会内劲儿,即手臂上举时缓缓吸气,小腹微收,单臂上举至头顶时,力达掌根,感受撑天拄地的劲力,使身体对拉拔长;手臂下落时慢慢呼气,小腹微松,尽可能地呼尽体内浊气。
通过两臂上下撑开,带动躯干的拉伸,同时配合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相当于给脾胃做了一次柔和的按摩;躯干有规律地一松一紧,可以刺激胸、腹、斜肋部的脾经和胃经等相关经络,从而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展肩扩胸——宣肺气
肺是所有脏器中最娇嫩的,调养以宣散为主。模仿拉弓射箭的动作可引动肺经,宣散肺之浊气,增强肺宣发和宿降的生理功能。
具体做法
两掌合抱于胸前,然后左手变八字掌,右手像拉弓一样变勾手,同时向左右两侧水平分开;
左臂伸展,右臂屈肘,就像古人开弓射箭一样,展胸夹背,用力伸展,稍停两秒;
接下来两手均变掌,两臂侧平举,然后合于胸前,再换右手做另一侧,重复30次。
通过展肩扩胸及后背松紧的变化,可以刺激督脉和背部腧穴;八字立掌和勾手等指端末梢的变化,可刺激分布在手指和手腕的肺经穴位,如少商、太渊等,进而起到宣发肺气、提高肺功能的作用。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这个动作不仅适合肺病患者,也很适合久坐一族。伏案久了,肺气闭塞,做一做拉弓射箭,展肩扩胸,可以推动体内气血运行,迅速恢复体力。
勤踮脚尖——养肾气
在传统健身运动八段锦中,“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式就强调了踮脚尖的益处。
踮脚尖也是一项不错的有氧运动,不仅改善下肢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曲张,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还能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脑血管健康。
踮脚尖的同时如果配合收肛提臀,还可预防痔疮的发生。
具体做法
踮脚尖可以有很多“变形”:如踮着脚跟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样可以锻炼小腿前侧的伸肌,起到疏通足三阳经的作用。
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最好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保持膝盖与大腿平行,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下。▲
久坐后胸痛,警惕肺栓塞作者:广州中医院影像科王芳军教授
长期伏案工作、离不开电脑的人越来越多,经常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在久坐之后如果出现胸痛、憋闷,且越来越严重时,千万别有“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了”的想法。别犹豫,立即拨打“”!长期久坐可造成腿部静脉内的血液淤积、凝固而形成血栓,当血栓到达肺动脉血管时就可能形成肺栓塞,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A
一年轻人久坐后胸痛险猝死
广州中医院影像科王芳军教授介绍说,他们近日接诊了一位年轻的患者。这位患者长期伏案工作,经常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日前工作后觉得左腿肿胀不适,就起来活动一下,谁知出现胸痛,接着感觉到明显的呼吸憋闷,透不了气,而且越来越重,医院急诊。
医生检查怀疑是下肢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急送CT室检查确诊。CT发现患者肺动脉主干及分支都被血块堵塞,诊断确立了,但在检查完准备转运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并迅速出现心搏骤停,好在医护人员紧急做心肺复苏,使患者很快就恢复了心跳和呼吸。
B
肺栓塞是怎么发生的?
王芳军教授解释,肺栓塞是由于肺内的动脉血管被堵住了,引起肺内的血液不能正常循环,血液不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吸进去的氧气无法被带到全身,全身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无法经由肺部排出体外,其结果就与被人掐住气管不能呼吸一样,所以很凶险。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如果肺动脉血管一下子全部被堵住,那是很难救治的。当然,动脉血管栓塞的程度各有不同,如果只是少量的动脉小分支被堵,也可能没有症状,堵得稍多一些会出现胸痛,再多一些会出现憋闷,透不了气。如果动脉主干和大分支被堵,那就比较严重了,及时疏通被堵塞的血管就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C
久坐易出现血栓
并引起肺栓塞
肺动脉栓塞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多见的是腿部静脉内的血栓形成所引起。王芳军称,长期久坐可造成腿部静脉内的血液淤积、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堵塞静脉可以引起下肢肿胀等症状,但有时肿胀不太明显,不被人注意,这是因为静脉可能会有多条,引流还可以。静脉内的血栓会因为活动挤压、血流冲刷等因素而脱落,而脱落下来的血栓随着血流会被带到肺动脉,从而引起肺栓塞。上文提到的这位患者就是因为久坐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腿肿了,起来活动后,血栓受到挤压而脱落,从而引起了肺栓塞。
久坐之后如果出现胸痛、憋闷,且越来越严重时该怎么办?这时千万别有“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了”的想法,应立即拨打“”!医生在确诊患者的胸痛、憋闷是肺栓塞引起后,在尽力维持心律、血压和血氧水平的同时,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疏通被堵塞的血管,使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支得到重新开放,从而解除患者的生命危险。
另外,为了防止下肢静脉内的其他血栓继续脱落造成进一步的肺栓塞,可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有点像在小溪流中放置一张拦鱼的网),以拦阻能引起严重肺栓塞的大血栓。
腿部肿胀别乱揉,小心被血栓“堵死”!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前两者的严重程度已被公众广泛了解,虽然静脉血栓栓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但遗憾的是公众知晓率却很低。为此,医院呼吸中心、心血管中心将联合举办血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疾病咨询活动上,呼吸二部翟振国主任医师就静脉血栓知识进行深入讲解。
血栓是身体的“隐形杀手”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不产生血栓。如果在某些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下,血管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本身高凝即发生血栓。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前者是常见在腿部的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者是血栓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血管,属于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其中,静脉血栓发病隐匿,国内公众对其认知非常低,即便是非专科医生也不容易做出及时和正确判断。而一旦发生发生肺栓塞,往往非常凶险,严重者可发生猝死。血栓是隐蔽杀手,所有人都应有所认识,并具备基本防栓意识。
每天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4。据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有10-3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相关住院人数超过50万。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在中国,静脉血栓形势也同样严峻。
腿部血栓最常见,肺栓塞最凶险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常常会脱落流入肺动脉,堵塞肺部血管形成肺栓塞,据统计未经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高达25~30%。
对于血栓的危害,除了急性期导致生命危险外,大部分患者在静脉血栓形成后1-2年内逐步出现活动后肢体疼痛、肿胀、水肿、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这一比例可高达50%,其中5%-10%的患者最终出现静脉性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血栓后综合征,出现这种后遗症主要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血流回流受阻、压力增高而导致的。
肺栓塞的症状多样,可以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晕厥,咳嗽和心悸等。肺栓塞的血栓多数来自下肢的深静脉,因此,部分患者可以在发病初期有小腿疼痛或者肿胀,尤其是两条腿肿胀程度不等式,需要引起注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出现腿肿、疼痛的第一反应就是“揉”,对于血栓高危人群来说,这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行为。当血栓粘在血管壁上时,只会引起腿肿和疼痛,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可控的。血栓经过挤压和揉搓后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漂移到心脏,堵住重要的肺内血管,就会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于刚刚经历手术、外伤、妊娠期、长途旅行、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切忌盲目揉搓。
长期久坐不动会引起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身上,并非老年人的“专利”。
数据显示,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便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这是由于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包括静脉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流瘀滞。如住院、手术和久坐不动,都会让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
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还有一些人也容易发生问题,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静脉血栓也是可以被预防的。
积极主动参与运动锻炼,将有效的减少血栓风险。如果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比如驾车或乘飞机进行长途旅行,甚至是在办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弯着膝关节,建议花一点时间站起来,伸展腿部,并且在附近走动一下,还要注意多喝水,这对健康的血液循环是非常重要的。医院来说,针对高风险患者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监测和治疗非常重要。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