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黏度偏高别不当回事,教你六招防治
2019-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血黏度增高是指血液过于黏稠
在血管里不易流动
影响局部器官的血液供应
众所周知血液黏稠度越高
血流速度会越慢
这不仅影响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
还容易形成血栓
导致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
血液黏度过高容易
心、脑、肺、肾的供血不足
从而导致冠心病
脑梗塞、肾衰等病情加重
高黏滞血症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头痛、头晕、耳鸣、健忘、肢体麻木等。中老年人本身血脂偏高,又多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必要时应当进行对症治疗。
老年人如有以下几种感觉
就说明血液的黏度已经超过标准了
应及时检查及治疗
1.晨起头晕、晚上清醒血黏度高的人,早晨起床后感到头晕晕乎乎,大脑处于不清醒状态,到了晚饭后精神状态反而好。
2.午饭后犯困。正常人午饭后也有困倦,但可忍耐。血黏度高的人午后就犯困,如不午睡,整个下午就会无精打采。睡过后,会感觉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3.蹲着干活气短人蹲着干活时,回到心脑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黏稠,使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憋气。
4.阵发性视力模糊。这是因为血黏度高的人血液不能营养视神经,导致阵发性视力模糊。有些中老年人平时视力还行,但常会有暂时性的视力模糊的情况,应引起注意。
以上的症状都是
血黏度升高的早期信号哦
血黏度高的治疗主要
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但都有局限性
最理想的还是综合防治
血黏度高的治疗
通常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非药物治疗
主要是适当的体育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结构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及酗酒吸烟等
药物治疗
常采用调整和影响
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的药物
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和中药的活血化淤药物
如潘生丁、蛇毒、阿司匹林
丹参、灯盏花等
这些方法都具有
一定的降低血黏度作用
但也有它们的局限性
最理想的还是综合防治
1、合理用药。
患有血黏度高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有效的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擅自买药。
2、经常饮水。
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血液中含有80%的水。水能起到参与人体的化学反应、调节血液的HP值、降低血脂、带走血管壁上的黏稠物等作用。饮水要注意时机,如早晨起床前、每次就餐前饮水,效果特别好。一旦体内水分充足,黏稠的血液可被稀释。
3、调整食物结构,注意合理搭配。
平时提倡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多吃五谷、蔬菜、水果,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荤腥厚味食物,平时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4、重点选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有黑木耳、大蒜、洋葱、香菇、草莓、菠萝等;具有阿司匹林药用的抗凝食物有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等;具有调脂作用的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核桃等。此外,一些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等,也可使血栓不易形成。
5、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
因为情绪激动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影响血液的流速,会使血浆黏度增高。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多参加一些不激烈的群体活动。促进自身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液的黏稠度。
6、戒烟。
吸烟能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大大减少,烟中的尼古丁也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不良结果。吸烟者尽早戒烟,有助于防止血黏度增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