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动作,血栓能冲走

2020-9-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有媒体曾经报道,福建一位孕妇突然昏倒,足月胎儿没了,自己也有可能成植物人。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郑志群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肺动脉栓塞,非常凶险,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有几分钟。血栓一旦形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孕产妇是肺动脉栓塞的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群也容易发生急性血栓堵塞,毕竟上了年级血管也跟着老化。

在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过程中,突然感到腿疼难忍、有压迫感或是下肢麻木,休息后就可好转,有人认为这是运动过度或是上了年纪造成的,因而没当回事儿。

其实,这种运动后的下肢疼痛、麻木,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病。

血管堵塞是有原因的。

上了年纪的朋友,饮食问题、自然退化…造成沉积、血管内膜增厚,形成“斑块”,动脉狭窄。如果斑块结在血管分支的路口,血流过不去,容易发生闭塞,后果……

那,怎么测血管堵没堵呢?

血管堵没堵,自己在家测

一看就明白

初步阻塞

——腿脚怕冷,足部脉搏减弱

血管堵塞是长年累月的结果,最初发生问题的“征兆”是什么呢?

脚是人体的末梢,也是心脏最远端,血管有问题,脚最先有感觉。

最开始,两个感觉:

第一个是腿有点怕冷;

第二个如果走路路程比较长,一边的腿容易疲劳酸痛。

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验证:人的手腕上能摸到脉搏,其实,人的足部足背正中最高点,轻轻摸,能感受到脉动。

平时能摸到这个足部的脉搏,证明我们的动脉血一直通到了足背部。可当走一段距离之后,再摸,反而摸不到这个脉搏,此时,就可能发生了轻度的动脉血管堵塞。

堵塞加重时

——间歇性跛行

当血管堵塞情况加重,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状况——间歇性跛行。

比如有些老人家,走了几百米就感觉走不动了,腿酸痛,休息一会,又能走了是典型的血管动脉堵塞的症状,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这种酸痛,不是来源于关节疾病,而是源自肌肉酸痛,主要就是因为肌肉运动需增大耗氧量,而血管没有及时供给造成的酸痛。休息一会,又能走了,这也是典型的血管动脉堵塞的症状。

在发生急性血栓堵塞时,人会感觉到腿突然疼痛。此时,一般可以确定是血栓突然脱落造成的,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血栓随血流游离到心脏处,发生堵塞,就会导致心肌梗塞,一定要小心!

45以后都应该试试

——一个方法自查血管堵没堵

方法:平躺在床上,把双脚抬高至45度左右,时间30秒左右,然后观察自己的两条腿。

如果有一条腿苍白,甚至有点蜡白,感觉腿的皮肤有点透明状,等脚拿下去,恢复正常坐姿,这条腿会发生潮红,就说明这条腿已经发生了缺血症状。

看电视的时候动一动

冲刷血管,不怕堵塞

血管堵塞的原因之一就是,血管中平时流经的血液不够、流速缓慢,所以除了通过饮食控制血脂等血垃圾的过多累积,还可通过让更多的血液以更快的速度流过血管,也能达到防止板块形成、血管堵塞的目的!

方法不难,不需要跑步、长途跋涉,因为这些动作的普适性不强,很难普及,所以,经过更进一步的探索,找到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能做的运动——踮脚!

别小看这个踮脚的动作,在踮脚过程中,小腿肌肉会有规律的收缩和舒畅,这就会最深层次的刺激到血管,血管也会有规律的被挤压、放松,同时踮脚会增加下肢血液的流通量和速度,这样以来,下肢血管就会被更多、流速更快的血液冲刷到了。

做法:穿一双平稳的平底鞋站好,将脚跟抬起,用脚尖支撑身体,约2秒后落下脚跟,站稳后继续将脚跟抬起,用脚尖支撑身体,反复进行。

建议:

每天做3次,每次5分钟左右。如果连续坐着超过1个小时,也建议站起来做几分钟。如果担心站不稳,可以扶住椅背等帮助维持平衡。

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做、玩手机的时候可以,和人聊天的时候也可以做,不拘泥于时间、地点,体质特别弱,有心脏病的人群要量力而行!

除了踮脚运动,还可以坐着或躺着做化血栓运动--抬脚运动

抬脚在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踝泵练习”。

踝泵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退下肢肿胀,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下面3个步骤:

01

跖屈

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位置时保持5~10秒,呼气,再慢慢放下,休息片刻。

02

背伸

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慢慢绷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下,至最大位置时保持5~10秒,呼气,再慢慢放下,休息片刻。

跖屈和背伸可以连贯做,中间不做停顿。

03

环绕

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度环绕,尽量保持动作幅度最大。

练习时需注意:

一组动作完成,稍休息再进行下一组动作,反复地屈伸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20~50组。

刚开始练习时用较小的力量,逐渐适应后增加强度,练习中如感觉疼痛明显,可以减少训练时间和次数。

赶紧摸摸脚,一定记得发给身边你关心的朋友测试一下,健康无小事!

不管有没有血管堵塞的情况,平时最好也多踮踮脚、抬抬脚对身体的益处,是一辈子的!

疑难杂症不好治,艾灸这里补根本!

据考证自我们的祖先从钻木取出“火”的那天起,便诞生了灸疗,应该说灸疗是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了。到春秋战国时便始出端倪,明确了“针法是针法,灸疗是灸疗”,二者各有所长,如《黄帝内经.灵枢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自此无论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还是唐代孙思邈真人,亦或是明代李时珍等等历朝历代的大医家们无不重视艾灸,并有诸多起死回苛的经典案例流传后世,且没有任何一种灸疗的材料能够取代艾草。

于是便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浮现脑海:灸疗之法缘何能够远远流传这么多年而不衰?为什么非“以艾作灸”方可获奇效?每每思考此问题却始终不得其解。

虽然出道近30年,也有很多艾灸治病的有效病例,总感觉是稀里糊涂地治稀里糊涂地愈。对其治病的机理认识,总是停留在所谓“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这些粗浅的层面上,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几年前遇到并有效治愈的一例疑难病例,才终将这层窗户纸捅破。

一位62岁的女性患者,现代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症”,属于代谢性疾病中难治之症。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及粘膜干燥,尽管每日必大量饮水,但除增多了尿量外,对上述干燥均无济于事,后来在用药无果的情况下就用上了激素,再接下来就是症状没明显,又添上个激素的后遗症:骨质疏松。

一般到了这个地步,西医通常惯用的方法是:“找中医调调吧”。后经人介绍找到一个灸师通过艾灸治疗。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像这样“口干、口渴、咽干、喜饮”的症状,可能稍有些中医常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阴虚证或阴虚火旺证型。一般中医都会用到麦冬、元参、龟板、五味子之类的滋阴药,按说“证药相对”本应立起沉疴,但为何效果平平呢?

灸师觉察到首先病人的症状表现一定是“阴虚”,但这是外在的,是“标”。这种阴虚表象如何形成?“本”在哪里?

解决了这个问题病机就算找到,这个病就不难治好。《内经》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脾气散精”,脾阳气化生津的动力是否充足,决定着脾气能否散津、五经并行。

之所以“口干、眼干、皮肤干”,实质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的结果,既是阴虚吃大量的滋阴药物解决不了,原因是不是就出在“脾气散精”上,脾阳虚无以气化生成津液,不能上输于肺,水精(津液)无以四布,所以口干、皮肤干、粘膜干。

在看看这个病人的舌象胖淡、边有齿痕,两个关尺脉沉细无力,这些足以支持这个病的“机关”就是脾阳不足,而表现为阴虚津液不足上。脾阳上去了,津液也就气化了、上输四布了。前面几位医生单纯滋阴,犹如冰上洒水,洒一层便结一层冰,无法气化成水中清轻之精微——“津液”,所以无效。

病“机”找到后,便拟加味理中汤内服,同时配合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命门”诸穴。按常理思维,病人本来就口干口渴,一派阴虚内热之象,用理中汤之热药再加上艾灸,会不会“火上浇油”呢,结果非但如此,三天后病人反而自觉口干、口渴减轻,并出现打嗝频频排气现象。见有渐愈趋势,效不更方,依前法略作变化治疗不到两个月,病人干燥症状全部消失。后经适当调理肝肾,服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也得有效缓解。至此,折磨病人六年之久顽疾得以痊愈,追访至今未发。

透过这个病例,深深的触动和启迪我更深层次地思考:艾灸的真正机理实质是在“调中气”这个层面上的。《内经》讲“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所谓阴平和阳秘,是指体内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往复的平衡运转状态,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人才会健康不生病。

这种运动是以一个无限循环的圆形轨迹形态的(有医家称此为圆运动),那么它运转的核心靠什么呢?靠中气,靠中焦脾胃之气。中气是生命之“轴”,十二经(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车轮子:脾土左旋,则水(肾)生、木(肝)生;胃土右转,则火(心)降、金(肺)降。当升则升,当降则降,中气的升降,带动五脏六腑、十二经气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反之,则生病短寿。

在临诊中,几乎90%的病人都伴有明显脾阳不足之象(诸如乏力、爱感冒生病、便溏或便秘、喜热畏寒、手脚发冷,肥胖者喝水都长肉、瘦者吃多少营养也不吸收等等),总之,一句话:无论得什么病,都和后天脾胃的升降运化息息相关。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后天无先天不立,先天无后天不健”。后天脾胃之气依赖先天肾气的温煦,先天肾气要依靠后天脾胃的濡养,这就是先、后天“二本”的互生互养。无论是艾灸养生还是治病救人,艾灸作用的核心实质,一言以括之就是“扶脾阳”、“助肾阳”,这是艾灸作用机理的核心所在。

古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古训,现有艾灸足三里提高人体吞噬细胞数量和活力、增强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都足以佐证艾灸的核心作用机理是通过调中气(扶脾阳)而带动十二经气作圆运动。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在应用艾灸疗法中始终不偏离、牢牢抓住这个主线,信心更足了,并逐渐摸索出一套“扶脾阳”、“助肾阳”的灸法。

古人云:“中工治人,下工治病”。所谓治人,就是“以气为主、以人为本”。艾灸实则就是治气,扶脾阳、助肾阳、调中气,这便是艾灸之道。不晓此道者,会认为艾灸之法只是保保健、美美容而矣,是不可能治疗沉疴顽疾的。假如你通晓此道,你便会觉得艾灸乃救人立命之法,否则,它就不会传承至今日。

下载本页有优惠哦!

宁波竑德堂古方养护艾灸馆(谢式一鼎灸汇金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s/9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