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患癌,副教授丈夫跪求离婚对不起,
2024/6/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人生实苦,你要好好爱自己。
Part.1
网上有个新闻,争论得非常厉害,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出身农村的杨女士,凭借勤奋和聪慧,考上了上海一所高校的博士生,认识了同样是博士的张先生。俩人都是寒门贵子,惺惺相惜中,走到一起。婚后,他们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张先生对杨女士贴心体恤,知冷知暖。但没多久后,杨女士检查出肝癌。一开始,张先生不离不弃,到处带着杨女士看病。5年后,杨女士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一身的学识和才干,都被羸弱的病躯拖得无法施展。家中的经济,也因为杨女士的病情,越来越糟糕。后来,张先生失踪了,再也不见踪影,除了每个月打杨女士两三千元的生活费。杨女士几经周折,联系到去了某高校当副教授的张先生,没想到原来朴厚的丈夫,竟然口出恶言,骂她:“死不要脸的!”杨女士非常寒心,就向媒体投诉。面对记者采访,张先生这样说:第一,他想和杨女士离婚,是因为杨女士生病后,性情败坏,经常对他和家人破口大骂。这让他内心悲苦,认为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没有维持的必要。第二,结婚五六年来,为了给杨女士治病,他前后已经花掉20万元,两年前决定离婚后,就不再愿花钱,因为他也没钱了。何况,他已经40多岁,还没有孩子,父母也都老了,他要离婚过正常人的生活,让父母安心。杨女士哭着不接受张先生的说辞。她说自己已经肝癌中期,需要换肝,最少要80万,如果张先生不管她,她身边已经没有人有经济条件管她。这个新闻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张先生太自私,妻子病成这样,他却跑了,太没有道德了。有人觉得杨女士太自私,为了自己活下去,拽着张先生不放,拖累他的人生。我看了这个新闻,最大的感受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让人温暖感动。“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婚姻故事,藏着真实人性。杨女士知不知道张先生不爱她了?当然知道。但她想活下去,她父母家人都是农民,没人能给她拿出这么高昂的治疗费。她不离婚,张先生对她就有治疗义务。张先生是高校老师,工资相对高。钱,能救她的命。张先生为了保全自己,选择离婚,是不是没有人性?也不是。他早期一直在救杨女士的命,花了不少钱,但他也是穷孩子出身,本身家底也薄,他还有父母要赡养,他必须要给自己留后路。两个穷人家出身的孩子,纵然考上了博士,来到了大都市,但在病患面前,依然如此不堪一击。我不忍心指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如果非要说点什么,我只能说,健康是本钱,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同时,不管什么婚姻状况,都要懂人性,要多赚钱,要未雨绸缪,给自己留好退路。Part.2
周末,我在家刷了一部医学纪录片《人间世》。
片中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近距离的镜头下,生命的脆弱不再抽象。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眼生死两隔,令人猝不及防。
“走着走着我妈突然就倒下了!”“医院都没办法,这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
医院病房外,周立军已经懵了。
病房内,全身插满管子的母亲已经昏迷了数小时。经过诊断,母亲是急性心梗死和室间隔穿孔,简单来说就是心室之间破了个洞,随时有生命危险。
医生说,必须把心脏的动脉静脉全部切换到ECMO上,让破损的心脏得到休息,待情况稳定后再择期把破洞缝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还没等他拿主意,医生又说,这场手术的风险大到不可想象,“这个手术的失败率可能高到你不能接受,成功率可能只有30%。”
出血、血栓、感染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周立军盯着医生,眼神迷茫。本以为可能就是个简单的胸痛,转眼间就要为母亲的生死来做决定。
不只是仅有30%的成功率,更现实是的是,ECMO光开机费就要4万多,以后每天都要两千多,还不算后续再缝合心脏的花费,而且每天都要面临着各种意外情况。
做,失败率高达70%,可能人财两空;不做,可能连今晚都撑不过去;
周立军背着家里人哭了。
作为一个从老家来上海打拼的普通人,上班买房,生活正在步入正轨,但母亲毫无征兆的疾病将他逼得几近崩溃。
一边是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一边是几乎压得喘不过气的治疗费,他不停地在算着自己的钱有多少……
救命谁都想,可钱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谁想人财两空。
如果能负担得起,谁都不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
任何时候,命都比钱重要。
但当你真的面临这样的抉择时,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镜头里展现的不过冰山一角,也不是每个患者家属都有坚持治疗的底气。
更多患者的家属,在高昂的治疗费用面前,只能默默的签下“放弃一切治疗”。
Part.3
有一句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如果你实在想不开,医院转一圈。
ICU里,有太多关乎生死抉择的故事。
生死才是最大的欲望,其他烦恼都不值一提。
医疗技术进步,各种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水涨船高的治疗费用。
我们很难避免一辈子不遇到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冲击。
因为根据精算师协会公布的数据,一个人患上癌症、中风、心梗这类大病的概率在72%左右,只能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至于如何准备?想来想去,发现其实也没太多的办法,就两条路:
1、不断增加收入、控制开支,掌握尽可能多的存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2、对于结余比较少、收入增幅比较慢的读者,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险配置齐全,用尽可能少的钱,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提前做好准备。(本文不推荐保险产品)
Part.4
一直以来,娜姐都在建议大家一定要把保险配置齐全。
那是因为,医院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无奈,而这些无奈很多时候都是一份相对便宜的保险就能解决的事情。
借此机会,想再给大家做点简单的保险科普,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希望大家耐心看完,也希望对你们有用。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已经参加了城镇医保或者新农合,因而可能会觉得已经后方无忧,那你就错了。
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根本不够用。
医院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比如治疗肺癌的靶向药多泽润(达克替尼,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