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2017-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TE)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VTE)在不同脏器中的表现。临床上,在诊断DVT时必须要考虑PTE,在诊断PTE时必须要考虑DVT,防止漏诊和误诊。

VTE患者对D-二聚体检测具有高敏感性(82%~%),但特异性不高(32%~52%),故不能单凭D-二聚体水平升高来诊断VTE。然而,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低于临界值,患VTE的可能性极小,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就在于其有高度阴性预测值(NPV),达到99%~%,可安全地排除VTE的存在。D-二聚体检测与VTE临床危险度评分结合应用更具合理性,它对排除中度/低度危险性的   VTE更具有价值,而对高度危险性的VTE意义较小。D-二聚体检测阴性患者,仍有极少数患者(<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体积很小/远端小血栓,放射线/超声检查出现阳性,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时间相隔太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   D-二聚体检测阳性患者不一定就有VTE,因为D-二聚体对VTE不具有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PPV);而有高度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NPV)。D-二聚体阳性可见于感染、炎症、创伤、手术、肝病、冠心病、脑卒中、DIC、孕妇、癌症、溶血栓治疗、老年(>75岁)等。   区分复发VTE与既往VTE非常困难。大部分急性DVT后于3个月内D-二聚体水平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当怀疑复发VTE时,若D-二聚体水平正常,可排除复发VTE的可能性。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的活化、静脉血流的瘀滞和静脉内膜的损伤,而导致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多见于下肢静脉,临床表现常有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等症状,若下肢深静脉及主要分支广泛性阻塞,则会发生静脉性坏死,全身反应强烈,甚至引起休克,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后果极其严重。   静脉血管造影是最早应用于诊断DVT的方法,现在仍是诊断DVT的金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些非侵袭性的诊断方法,如静脉加压超声(CUS)、CT和磁共振(MR)等。D-二聚体检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对于临床疑似DVT患者,需联合采用DVTWells临床危险度(PCP)评分法和D-二聚体检测进行排除诊断。如果Wells评分预测可能性为中、低度,D-二聚体小于临界值的患者,则可以排除DVT;若Wells评分属于高度,需结合CUS、CT等综合考虑而做出判断,必要时施行静脉造影进行确诊,可以使整个诊断程序更安全、有效。可疑DVT的诊断程序见图3。

2、用于排除肺血栓栓塞(PTE)   肺血栓栓塞(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常可致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以及呼吸功能不全,肺梗死等疾病。   由于PTE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临床漏诊与误诊。因此,PTE的诊断仅凭临床表现是不可靠的,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以前常用肺通气/灌注(V/Q)闪烁扫描诊断PTE。近来,螺旋CTPA和MRPA等方法在PTE诊断中使用越来越多。D-二聚体检测对PTE非常敏感,总结已有的文献报道,总体敏感性为90%-95%。WellsPTE评分法和D-二聚体检测同样也可用于PTE的筛选诊断。可疑PTE的诊断程序见图4。

3、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微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亢进,循环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内、外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因此,DIC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诊断困难、预后凶险,若不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常危及患者生命。在DIC诊断中,一般实验指标不特异性或不敏感,表4比较不同检测指标在DIC诊断中的性能。纤溶系统激活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4可知,D-二聚体和FDP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T等。   回顾性研究发现,在已确诊的82例DIC患者中,D-二聚体本身的诊断效率可达80%,如果联合D-二聚体和FDP进行诊断,效率更高,可达95%。因D-二聚体和FDP可以提供快速、特异的诊断指标,D-二聚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DIC的严重程度,FDP可以用于诊断确定后病情发展的监测,抗凝血酶III(AT)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肝素治疗的有效性,联合D-二聚体、FDP和AT检测已成为诊断DIC的最佳指标。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在溶栓药物(SK、UK、rt-PA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的栓子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明显增高,一般可持续7天。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溶血栓药物用量不足,血栓未能完全溶解,D-二聚体和FDP在达峰后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溶血栓药物用量过大,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有统计溶血栓治疗出血的发生率高达5%~30%。有人建议维持FDP在~μg/L,Fg在1.2~1.5g/L、TT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为最佳安全、有效指标。因此,对血栓性疾病患者,应制定严密的用药方案,对血浆凝血活性和纤溶活性实时监测,把握好溶血栓药物的剂量。由此可见,在溶血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5、对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可用以调节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剂量。一组对例创伤/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抗凝预防治疗,LMWH的基础剂量是IU/d,如果在术后第4天,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2μg/ml,将LMWH的剂量增加每天2次。在术后5~7天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高危组(臀、股骨或膝关节置换术,n=)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膝关节的其他手术、胫骨、腓骨和足部手术,n=)。术后第2天和第4天的D-二聚体检测对确实存在血栓危险的患者(即手术第4天以后D-二聚体水平仍高于2μg/ml的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72.8%。高危组的DVT发生率为3.9%,其中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96%;中危组仅一例(0.8%)发生远端DVT。这一结果显示,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往往升高,且与肿瘤浸润密切相关。在21例转移性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平均水平高达2μg/ml,远远高出正常对照组的平均水平。同时发现,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与单核细胞表面结合的活化蛋白C(APC)相关。7、筛查纤溶系统活性   D-二聚体和FDP检测可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查试验,由于纤溶过度所致的出血多数是由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因所引起,其检测结果可以从下列因素进行分析:   (1)D-二聚体、FDP正常:多为正常人,提示纤溶活性正常;   (2)D-二聚体阴性、FDP阳性:常见原发性纤溶,实际多为FDP假阳性;   (3)D-二聚体阳性、FDP阴性:常见继发性纤溶,实际多为FDP假阴性;   (4)D-二聚体、FDP阳性:纤维蛋白(原)同时被降解,多见于继发性纤溶(DIC)。8、其它   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阅读

举报









































医疗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z/5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