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来临,专家提醒四个时刻,血栓

2018-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世界血栓日来临,专家提醒:四个时刻,血栓容易找上你

心内科朱玉峰

世界血栓日的由来

血液是身体里"流动的长河"。如果生命的长河被堵塞,你能想象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吗?——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一个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日子。

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死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超过艾滋病、乳腺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在美国,每年有10万到30万人因VTE死亡,VTE相关住院人数超过50万。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仍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但VTE形势可能同样严峻!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静脉血栓栓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公众知晓率却很低,甚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认识都不多。为了提升公众对于血栓性疾病严重性的认识,鼓励医学界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寻求更加优化的方案,进一步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危害,通过"世界血栓日"的发起,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起了倡议书:呼吁全球提高对血栓及相关疾病的重视;告诫大家"动"起来,不要被"栓"住!

其实,世界血栓日设立的时间并不长。年3月25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举行"世界血栓日活动"全球媒体发布会时宣布,将每年的10月13日设立为世界血栓日。这一天是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RudolfVirchow的诞辰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首先提出"血栓形成"这一概念,并为促进医学界对血栓的认识和理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在第四个世界血栓日来临之际,我们来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这一公众严重缺乏认知甚至被医疗人员忽视的疾病做一个简单的学习。

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危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般是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为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为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1.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见下肢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3)。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2.DVT诊断流程:见图1

推荐: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可能时,行血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更多详细内容,参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年9月第32卷第9期)

专家重点强调:四个要命的时刻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就像水在河道里流动。如果血液里的"泥沙"血细胞沉积一处、集结成团,那么,血液的河道就会堵塞,河里的"水"也会无路可去、泛滥成灾。

血栓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其中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动脉血栓,比例约为4:1。不难想象,血液流速缓慢、血液粘稠、血脂高等因素,都易导致血液处在"高凝状态",血细胞堆积进而诱发血栓形成。而下面几种情况,是最容易遭到血栓"偷袭"的危险时刻。

一、术后卧床

术后长时间卧床的人要格外注意。由于身体不能及时活动,血流变得缓慢,血栓也悄悄"滋生"。资料显示,长时间住院会导致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出现腿部静脉血栓;髋关节、膝关节手术,或者癌症手术患者的危险性更高。

二、长途旅行

长途旅行也是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坐飞机、乘火车、长途汽车时,双腿被限制狭小的小空间里,长时间处于一个姿势,人们又普遍喝水少、不爱走动,下肢血液流通不畅,易形成凝块。如果血栓脱落,堵住重要血管,极易诱发"经济舱综合征"。

三、通宵搓麻

打麻将、玩扑克到兴头上,很多人恋恋不舍,通宵"奋战"。此时,本来身体就处在疲劳状况,得不到正常运转和休息,加上久坐不动、废寝忘食,粘稠的血液无法及时稀释,血液里的"垃圾"也不能及时清除,极容易被血栓"盯"上。

四、沉迷屏幕

电脑、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快乐,也让很多人沦为"沙发土豆"、"屏幕脸"。有研究表明,年龄在40~79岁之间、每天看电视超过5个小时的男女,由血栓引起致命肺血管阻塞症的可能性是平均每天只看2.5个小时电视的人的两倍。

专家告诉你预防VTE的关键:动起来!

血栓并非是老年人、"老病号"的专利,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人身上,其中,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肺栓塞。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医生几乎没有抢救的时间。即使渡过危险期,患者依然存在致死性肺栓塞的复发风险。

数据显示,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便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

但是,血栓也有天生的弱点,那就是--喜"静"怕"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静脉血栓是可以被预防的。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生活中要注意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娱乐要有度,避免熬夜打牌、沉迷网络游戏等;办公室一族、长途旅行者要注意"伸伸胳膊踢踢腿",每2~3个小时站起来走动一下;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患者,医院则有必要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监测和治疗。

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或者呼吸困难、胸闷等疑似栓塞的症状时,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通过图片,我们认识“血栓”

绿色通道路线图

自行来院的胸痛病人:急诊科-确诊-绕行病房直接进入导管室

病房确诊的胸痛病人:直接进入导管室

院外确诊病人:绕行急诊科和病房直接进入导管室

导管室位于放射科大楼进门西侧,螺旋CT在进门东侧,疑难病人可在放射科大楼内一步完成CT鉴别诊断和介入诊疗

胸痛宣传教育片“心内欢迎你”,欢迎观看转发

有胸痛,到医院,做介入,通血管,抓紧黄金分钟,切勿延误治疗。解放军第医院胸痛中心,快速有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联系方式:-,胸痛急救电话13360705.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wh/7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