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进出口逆差与我们的文化生活
2016-4-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文化产品进出口逆差与我们的文化生活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文化事业日趋繁华,对外文化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近代一二百年来积贫积弱已久,文化领域同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一样,离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类差距突出表现在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出少进多,交换的数量、质量不对等而出现逆差的现象上。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随时都能感受到这类逆差的存在。心平气和承认逆差A.进口大片轮番轰炸在影视产品领域,美国的进口大片多年来对我国构成轮番轰炸之势。我国电影虽屡获国际大奖,在英美电影院里却难见来自内地的电影商业放映。近5年来,只有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市场上取得了满意的票房。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联合影业公司提供的例子最为典型,该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发行公司,是美国派拉蒙和环球两大电影公司的全球独家代理。该公司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曾代理24部西方大片打入中国,8年中在华票房总收入高达9000万美元。反之,我国产影片通过该公司在西方发行的票房却几近为零,双方都承认逆差巨大。中国电影通过商业渠道打入国际市场有很大难度,离票房盈利尚有很长的路要走。B.中国经典著作难觅踪迹图书、音像制品领域的逆差一样明显。近年来,进口的原版书、光盘和合作出版的各类教材比例愈来愈高。但是,在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的主流书店,笔者很难寻觅到1本我国出版的原版书。就连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和《风水》等通俗读物的英文版和介绍中国的导游手册等都是由西方出版社垄断出版的,我们自己难分一杯羹。C.展览绝少商业运作在视觉艺术领域,我国凭仗5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对外文物展多次在国外引起轰动,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我国近几年在美国举行的“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和在英国举行的“青州石刻展”“丝绸之路展”每次都取得巨大成功。但是我们在文物展成功的背后,还要看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应当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上一层楼,更多地表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成绩。何况包括文物展在内的大部分展览很少是纯商业运作,门票收入一般只能抵销开支的10%至20,大部分费用要靠企业资助和政府拨款。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D.唯有杂技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所有表演艺术种类当中,只有杂技(包括少许武术)能在英美的演出市场长时间占据一席之地,但是这块阵地也面临以“太阳马戏团”为代表的西方新型杂技团的威逼。我国近几年在美英举行的“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和“少数民族歌舞团”等大小演出虽然造成一定声势,但是这类演出带有浓厚的外宣色采,主要依赖巨大的政府投入,不能计算在文化产品的出口当中。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来,中英两国表演艺术共有90个表演艺术团组共2700人次互访,其中我国赴英团组共42个,人数1100人,英访华团组共48个,人数共1600人,团组数量和人数相差不大,但团组的水平和种类的多样性却不平衡,中方赴英的项目主要是杂技团和少许京剧团、少林武术团,种类较少,有轰动影响的活动不多,票房盈利也不丰富。一个例外是2003年11月中央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组在伦敦演出6场,近一万张票全部售罄。这是我国派往英国的文艺团体中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历来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一个对英文化交换项目。但“大红灯笼”热过后,我们又面临着缺少好节目向外方推介的困难。有人说“大红灯笼”是一个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看来是有道理的。E.来访项目来一个“火”一个反观英国近年来访华的表演艺术项目,却出现出官方交换和商业运作并举,高雅、通俗并重,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格局。纯商业性演出有陈美乐队,英国邦德古典辣妹乐团,莎拉?布莱曼独唱音乐会,音乐剧《西区故事》、《猫》等等,《歌剧院魅影》和《Stomp》两部音乐剧2005年访华商演事已基本敲定。这类访华商演项目数量很大,很多小型团组更是多得没法一一列举。这些项目票房上都很成功,影响也不小,有些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而演出团遭到的接待规格也是中国访英杂技团所不敢攀比的。固然,在高雅艺术交换一边倒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艺术家逐步打入英国演出市场的趋势。范围虽小,却多少给我们带来一线减少逆差的希望。辩证理智认识逆差中国之前向国外派出文艺团组、对外举行文物和电影展基本上都是以配合外交工作、增进两国关系发展为主旨而展开的政府行动,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基本不采取市场机制,也不用票房来保持开消,是一种“不计本钱”的计划经济做法。这类交换情势在建国早期为打开外交局面、促进中外人民的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换的作用。我国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交流现在依然主要采取这类情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保持这类情势,毕竟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或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当地老百姓拿出余钱来消费来自国外昂贵的文化产品是十分不现实的。其实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交流完全商业化、市场化。英国政府为配合2003年“创意英国”活动在华投巨资举行了一系列文化项目,大多外宣色采浓厚,其实不斟酌经济回报。但是,我们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却必须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英美这两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演出市场高度健全,本国自产的文化产品同大量来自世界各地高水平的文艺团组使其文化市场总是处在饱和状态,百姓文化生活非常丰富,欣赏品位甚高。明星、大腕像走马灯似的来往频繁,大多引不起轰动。在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如果我们片面强调“以我为主”,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斟酌当地每天都有数百台节目相互竞争的现实,而一味采取国家大规模投入、赠票求人看戏的做法,必然会致使事倍功半的结果。久而久之,会对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和国外市场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逆差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但也不全是坏事,不能空想短期内根本改观;对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抱着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平常心态来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