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防治静脉血栓要动起来

2017-3-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记者 张广有

  年10月13日是首个“世界血栓日”,在世界血栓日宣传活动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院士,中国医学科医院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荆志成等与会专家共同呼吁:“静脉血栓是沉默的致命杀手,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防治静脉血栓要‘动’起来。”

揪出沉默的致命杀手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过去医生和患者多认为,动脉血栓比较常见,静脉血栓是少见病。实际上,静脉血栓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两者比例达4∶1。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任何临床科室中,但是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其中61%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因此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

王陇德院士表示,近十年来,医学界才逐渐认识到静脉血栓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在美国,静脉血栓每年发病人数超过90万,死亡人数约30万。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死于血栓,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王辰院士认为,进入21世纪后,国内静脉血栓诊断病例数迅速增加。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对肺栓塞发病及诊治情况所作的调查发现,各医院诊断病例数近年来以10~30倍的速度增加。其中,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总体发生率为25.5%~50.0%。重症监护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10%~30%,这些数据表明,静脉血栓在我国绝非低发。由此可见,过去静脉血栓之所以“少见”,只是因为认识和诊断的不足,实际上中国的静脉血栓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才能揪出静脉血栓这个沉默的致命杀手?静脉血栓的可怕之处在于静脉血栓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和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教育。王辰院士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胀。深静脉堵塞后导致血液回流不畅,患侧的下肢就会发生肿胀。如果对侧无血栓,或血栓不如另一侧那么严重,则会形成不对称的下肢肿胀。此外,静脉血栓患者还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深静脉血栓如果迁移至肺部,就会形成致命的肺栓塞。肺栓塞是一个进展迅速的疾病,但诊断率非常低。它更像是一个“不会哭的孩子”,可由完全无症状到突然猝死。

阮长耿院士指出,形成静脉血栓主要有三大诱因:(1)长时间住院。长时间住院会导致2/3以上的患者出现腿部静脉血栓。(2)手术。做髋关节或者膝关节手术,尤其是癌症手术患者,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3)长时间不运动。长时间卧床休息,或长途旅行者也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此外,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缺乏和蛋白S缺乏等遗传因素也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上述危险因素外,创伤患者、肿瘤患者、高龄人群、肥胖者、吸烟者、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人群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以上这些高危人群一旦出现下肢肿胀感(包括踝关节和足部)、疼痛或者压痛、下肢有明显的颜色改变(如发红)、下肢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症状,就应及时检查。

血栓控制防大于治

尽管现在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有所突破,但因为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及时、规范的治疗。加上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任何临床科室中,给救助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王辰院士呼吁:“静脉血栓防大于治,提高公众对静脉血栓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是当务之急”。

王陇德院士表示:“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中国人需要进行一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的‘防栓’革命。只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远离血栓并不是一个难题。”预防静脉血栓首先在饮食方面应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如果饮食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容易增加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防治静脉血栓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动起来”,坚持定期的规律运动能让血管更加健康。王辰院士说:“如果长时间(4h)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甚至形成血栓。因此,一定要隔段时间就有意识地进行运动,如受条件限制,也可做勾伸脚尖,同时配合提肛运动,对于促进盆腔静脉回流很有帮助。”此外,高危人群则应该做好长期预防,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较低者可以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较高者需采取抗凝药和机械性方法并用的预防措施。患者在卧床或休息时,可以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循环。术后患者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也应该尽早下床活动。

阮长耿院士指出,静脉血栓也如心肌梗死、脑梗死一样可以筛查,虽然目前静脉血栓筛查成本较高,但建议高危人群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主动地去做静脉血栓的检查,如深静脉的超声检查、遗传学检测等。特别是家中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所有家属都有必要进行筛查,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多学科协作是关键

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任何临床科室中,以心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肿瘤科、骨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科室更多见。由于静脉血栓本身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患者较难在第一时间获得及时、规范的治疗。因此,提高其他科室医务工作者对静脉血栓的认识,加强多学科合作,是提高静脉血栓诊治率的关键。

荆志成教授介绍:“中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院内跨学科的‘血栓中心’,在此领域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通过血栓中心,我们把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外科、感染科等血栓相关专科的力量整合起来,完善院内各相关科室的转诊/会诊机制,形成了静脉血栓的快速诊断和治疗的绿色通道,有效降低了院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此外,我们还起草了诊断治疗血栓的共同防治规范,推动北京医学会成立了血栓与止血学分会,向更多的临床医生传播多科协作、共同防治血栓的理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依赖于众多学科的通力协作。荆志成教授建议:首先,应在全国形成重视静脉血栓的氛围,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卫生部门牵头下,成立国家级、省级血栓中心;其次,医院建立呼吸科、心内科和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合作机制,以及院内转诊/会诊的绿色通道;最后,制定、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静脉血栓防治专家共识,以全面提高静脉血栓的诊治水平。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依赖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参与。鉴于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呼吁医护专业人员、政府、卫生机构以及公众积极参与,提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严重性的认知,构建规范化诊疗体系,全面推进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及研究工作。

  链接:世界血栓日的诞生

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血栓已经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是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最为常见、潜在致死的病因并没有足够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号召世界各地不同团体团结起来,共同面对血栓形成这一沉默的杀手,并于年末宣布将每年的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之所以选在10月13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著名的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的生日,他首先提出了“血栓形成”这一概念,并对促进医学专家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做出了重大贡献。









































怎么治愈白癜风
白癜风复发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f/5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