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要命的肺栓塞偏偏喜欢你

2018-5-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人人健康记者顾初之)说到崴脚,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崴脚只是小伤,只要没骨折,在家养养就好了。

其实,崴脚根本没那么简单。不久前,众人就被一则崴脚消息惊掉了下巴!

《中国日报》的年轻女记者小吴突然离世。这个胖乎乎活泼的姑娘,眼睛特别单纯,喜欢种花,是英国经济学博士,这么年轻的同行突然离开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健康人说走就走了?原因居然是因为崴了脚。因为崴了脚,她几天之内便昏迷,12天后就离开了人间。最后,经确诊,导致离世结果的竟是肺栓塞。

看了这则报道的读者,很多都会又惊又怕、疑惑不解:崴脚跟肺栓塞有什么关系?肺栓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为什么如此凶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肺栓塞,这个恐怖的“沉默杀手”。

肺栓塞竟这么恐怖

年轻女记者小吴突然离世的消息在媒体圈已经“炸”开了。大家在唏嘘的同时更是诧异,为什么只是崴了脚,就能让一个健康的人说走说走。

朋友点开了小吴的朋友圈。

1月10日:缺钙导致脚抽筋导致走路不利索崴了脚。中年少女实在是伤心了。

1月11日:软组织肿胀似见皮质翘起,应该不是骨折吧······医生也说应该没问题,开了两贴膏药,但这个疼啊扎心了。

有朋友在留言中表示关心,她回复:已预约明早重新检查,就这样开启了年假模式。

1月12日:求助万能的朋友圈,脚踝扭伤之后疼哭了,昨天拍x光未见骨折,只是软组织挫伤似见皮质翘起,医生开的止疼活血膏虽然好像肉眼可见地帮助消肿了。

但是完全不止痛,强烈胀痛从扭伤的脚踝处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脚尖麻痹感,现在只能躺着把腿垫高才能缓解到不哭的状态,是不是要重新拍个片子看看韧带,有没有可能是血栓?越搜网上内容越害怕。

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个。

朋友对此唏嘘不已:当时也没有在意,因为崴脚是一件很普通不过的事情,谁没有崴脚的经历呢?的确是钻心的疼呀!

然而,崴脚后12天,小吴就离开了人间!去世的原因最终查明为肺栓塞。

“事实上,肺栓塞就是一种常见病,而且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本刊医学顾问、中医院心血管病专家王文介绍,过去,肺栓塞被认为是少见病。

但近年来发现,在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中,肺栓塞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位居第三的致死性病变,受到各国医学界的普遍。

尤其是急性肺栓塞,比急性心梗发病率低,但比心梗更加来势凶猛,病情凶险,抢救难度大,死亡率更高。

正如专家所说,30岁的小林最近就因突发肺栓塞险丢命。小林3个月前辞职后一直没找到中意的工作,成天待在家里玩游戏。

前段时间,他迷上了游戏“王者荣耀”,为了冲到更高段位,每天窝在家里激战十几个小时。一周前,小林出现咳嗽,双侧小腿胀痛,但并没当回事,每天还是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

一天,正在打游戏的小林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医院。

经过B超检查发现,他的下肢静脉有血栓,得知他每天宅在家里玩游戏,基本不活动,医生高度怀疑是肺栓塞。果然不出所料,CT血管造影显示,他的双侧肺动脉部分分支血管完全闭塞,随时有猝死的危险。

血管外科专家为他实施了急诊肺动脉吸栓术,将肺动的血栓全部抽吸出来。术后,小林胸口疼痛的症状就消失了。如此看来,肺梗塞确实非常恐怖!

肺栓塞隐秘又凶险

那么,肺梗塞到底是个什么病?

心血管病专家介绍,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者其分支,造成肺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引起肺栓塞的栓子种类可以有很多,比如血栓、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肿瘤栓塞等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血栓栓塞。

实际上,肺栓塞多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疾病。这种疾病会使人血压突然下降、昏厥甚至猝死。

“90%的肺栓塞患者其血栓来自下肢静脉,2/3肺栓塞患者的死亡在2小时内发生。事实上,每年都能听到骨折手术患者回家几天突然因肺栓塞猝死的信息。”

那么,崴脚跟肺栓塞有什么关系?“主要和休养方式不当有关。”专家王文表示,很多人骨折或者崴脚后,会选择躺床上静养,而长时间不动正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为静养状态下,血流减慢,就可能会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比如在腿部,就会感到腿部肌肉酸胀,患者或者陪护人员如果这个时候揉捏酸痛处,就会导致血栓掉下来,随着血液流向心脏。

人的血管,从远端往心脏是由细变粗,所以一开始几乎没症状,而血栓经过心脏后被泵出来,往远端,也就是从粗血管往细血管方向游走,如果游走到肺血管,就会形成肺栓塞。

那么,什么人容易得肺栓塞呢?专家表示,肺栓塞是一个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但也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

临床上,除了因疾病长期卧床不动的患者外,孕产妇,或长时间乘车乘机、久坐不动者,以及“三高”患者、肥胖患者和抽烟者都是肺栓塞高危人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国人普遍血液黏度增加,‘三高’和肥胖人群不断增多已经是事实。

其实无论动脉还是静脉,血黏度高就容易发生血栓,‘打个比方,以前人油水少,下水道都是清水,因此很畅通,现在油水多了,就常常会堵塞,血栓和这个是一个道理。’而抽烟者则是因血管痉挛致肺栓塞。”

事实上,肺栓塞尤其是急性肺栓塞可以说是令临床医生非常头痛的一个疾病,不仅仅是因为它病情凶险,还因为其非常隐秘。

症状没有特异性

肺栓塞起病急,最容易引起的就是呼吸衰竭和血液循环的障碍,其的症状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塞的部位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

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或胸痛,也有的表现为晕厥、咯血、咳嗽等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紫绀、右心衰竭等现象。

较轻的肺栓塞也可能基本没有症状,只是在诊断其他疾病或者尸检时意外发现。这些症状和体征很多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出现,所以没有特异性,这导致了急性肺栓塞的诊断非常困难。

难以被检查出来,易被漏诊

单从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很难发现肺栓塞的蛛丝马迹。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这些常规检查也难以确诊。过去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能够确诊的肺栓塞并不多。

现在许多检查都能够普及了,包括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血管造影等,这些都是能够帮助确诊的有力工具,但是这些检查一般比较昂贵,患者不容易接受,医院也不具备相应的检查条件。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急性肺栓塞被漏诊的风险仍然很高。

预防凶险就要动起来

根据新闻报道获取的信息,记者小吴崴脚后小腿做了固定,缺乏活动,可能是下肢血栓形成的主因。

在崴脚第三天就出现了小腿胀痛,很有可能就是已经形成了血栓。而延误治疗的原因和她一直认为小腿疼痛是由崴脚引起的有直接关系。

那么,现实中该如何区分崴脚和血栓?专家介绍,最大的区别是,崴脚引起的肌肉疼痛、肿胀范围较小,一般只有那么一个点,而血栓引起的肿痛,一般范围较大。

因此,如果崴脚后觉得大范围肿痛,医院做下肢血管B超,确认有血栓,就要进行相应治疗。

此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或突发晕厥,应想到有肺栓塞的可能,并尽快到有肺栓塞快速医院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如果病人有静脉血栓、静脉曲张等危险因素,就要及时就诊。

肺栓塞非常隐秘,但并不是无迹可寻。

实际上,早期预防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的关键。对于肺栓塞高危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防肺栓塞,就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针对前面提到的各种危险因素,首先应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进食新鲜蔬菜,适当饮茶。

2.避免久坐久站久睡,腿部要多活动。卧床的病人要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行走中腿部肌肉交替收缩,能够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瘀滞。可利用脚尖、脚跟或者活动踝关节的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

坐位或平卧时按摩小腿,或者下肢适当抬高,也有助于血液回流。长期久坐操作电脑,或者乘车、飞机长途旅行,应穿宽松的衣服及鞋袜,多饮水,适当活动下肢,可以做“踝泵训练”,即勾起脚面再放下,每天5~7次,每次几分钟,就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如果是脚踝受伤的患者,可以收缩大腿肌肉,同样可以达到效果。

3.下肢外伤或长期卧床时,应根据情况使用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或梯度压力弹力袜。医用弹力袜的脚踝部位比大腿部位压力大,能提高血液流动的速度,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某些特殊高危病人,比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者长期卧床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4.女性妊娠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是非妊娠者的4倍多。怀孕期间,由于子宫变大,压迫腹部的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及盆腔静脉曲张。

另外,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多,变得黏稠,很容易在盆腔或下肢静脉形成血块,导致肺栓塞。

妊娠期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产后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身体会启动凝血机制,来抑制产后出血,加上产后卧床休息,引起肺栓塞的机会会明显增加。所以,孕产妇尤其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不要久卧床。

5.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以定期做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如果早期发现静脉血栓,要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及时干预治疗。

目前+人已加入我们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防治医院
白癜风手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f/7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