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巨型聚集体促进肠道缺血后弥漫性

2021-9-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601.html
研究目的

肠道缺血在重症患者中很常见,可诱导多器官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然而目前肠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多器官血栓形成相关机制仍然不清楚。

研究方法、结果

夹闭C57BL/6小鼠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灌注min,构建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小鼠肠道I/R损伤诱导了一种由中性粒细胞巨型聚集体触发的肺血栓形成。这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导致肺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的广泛阻塞。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肺脏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所诱导的血栓。肠道I/R损伤小鼠的活体成像结果显示,在肺、肝脏和肠系膜血管中滚动的中性粒细胞可从濒死的表面磷酯酰丝氨酸表达阳性的残存血小板体(释放微粒后的血小板)中,通过“撕裂”或“拖拽”的方式获取大的血小板膜碎片。这些血小板碎片连接相邻的中性粒细胞以促进其巨型聚集体形成。特异性血小板亲环素D(一种调节血小板坏死的线粒体分子)基因敲除,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型聚集体和肺血栓的形成。

研究结论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血栓异常形成机制,即滚动的中性粒细胞撕裂或拖拽濒死血小板所产生的大的血小板膜碎片可诱发血管内中性粒细胞巨型聚集体形成,从而致血管阻塞。因此,靶向阻断血小板死亡通路可能是一种有效减少危重患者肺血栓形成的新方法。

论文速递

后记

肠道缺血性损伤可诱导ARDS的发生,其中弥漫性肺血栓的形成是ARDS患者肺组织损伤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也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了解ARDS肺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针对ARDS进行抗凝和纤溶治疗的报道结果不太统一,这可能是因为ARDS弥漫性血栓的形成部分是由中性粒细胞聚集所致。因此,靶向抑制血小板死亡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有望成为治疗ARDS的新思路,而且这种方法的原理在于抑制血小板坏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出血风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s/11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