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注意患深静脉血栓

2017-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对于怀孕的准妈妈们和其家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因为即将有个可爱的小生命降临到家中。但是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准妈妈们,在孕期以及妊娠期,如果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那么会有很多疾病侵蚀我们的身体健康,这其中就包括深静脉血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深静脉血栓。

1.血流缓慢:妊娠期妇女由于血容量增加导致静脉扩张,静脉张力降低;晚孕期下肢肢端静脉回流减少50%;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影响子宫静脉回流。

2.血管内皮损伤: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时造成血管机械性损伤;宫内感染引起病原体直接粘附损害血管内皮,释放的毒素和机体的代谢产物引起内皮损伤。

3.血液的高凝状态: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及纤维蛋白原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浆蛋白S,组织型纤溶酶原,Ⅺ、Ⅻ因子减少;对活化的血浆蛋白C抵抗增加。

4、血栓形成几率增加:由于血液粘滞度增加和血流速度缓慢,使血栓形成的几率明显增加,最常见的是深部静脉血栓、血栓性脉管炎和肺栓塞。这是长期卧床患者DVT形成的可能性高达15%-50%的基本原因。DVT的发生大部分在下肢,导致下肢严重水肿,常常合并感染;深静脉栓子脱落可造成致死性肺栓塞,病死率很高。

妊娠静脉血栓病可发生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而以产褥期更为多见。妊娠期由于母体为了适应分娩时胎盘剥离,防止产后出血,血液中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均发生相应的生理性改变。除凝血因子Ⅺ和Ⅻ降低外,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X均有增加,特别在妊娠后3个月更为明显,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妇女增加50%,妊娠末期可达4~5g/L。作为主要抗凝系统的纤溶系统受到抑制,纤溶酶原抑制物增加,纤溶活性降低,优蛋白降解时间延长。抗凝蛋白S(PS)水平及活性在妊娠期均有下降,可降至正常水平的40%~60%,在整个妊娠及产褥期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这些生理性改变使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妊娠期血容量增加,静脉扩张,增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不畅,下肢静脉压增高,出现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加重,多普勒检查显示妊娠期及产褥期双侧下肢深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说明存在深部静脉血流淤滞。若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胎盘早剥、静脉曲张等引起血管痉挛、管腔狭窄、管壁损伤及缺血、缺氧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促进凝血。手术产特别是剖宫产,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机率)可达阴道分娩的3~19倍。产褥期由于长期卧床或感染,可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产褥期子宫内膜炎增加卵巢静脉、盆腔静脉发生感染性血栓静脉炎的风险。









































怎样可以治白癜风
合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s/4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