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
2016-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每人中就有1~3人患病。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最为常见、又最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
血栓虽然危害严重,但只要积极应对,多数是可以预防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专家带你走近血栓,揭开它背后的秘密。
血管为什么就堵了?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患者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五大类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机械、化学、感染性因素损伤静脉壁后,也可引起血小板在创伤局部黏附、聚集,最后形成静脉血栓。
因此,静脉曲张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感染的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肢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另外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动脉而成肺栓塞,会危及生命。要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点:
一是避免久坐久站,坐或站一段时间后最好走一走,让下肢肌肉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躺下时或坐下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脚抬高一会,以促进静脉回流。
二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包括因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如外科医生、营业员、司机、伏案工作者,建议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
三是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的患者,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一些抗凝药物。
动起来,不给血栓可乘之机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分,需要通过血流送达全身,一旦形成血栓、血流不畅,将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
1能早动不晚动专家表示,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2能主动不被动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
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还有专家补充道:“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3能多动不少动专家表示,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这反而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
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以下食物可以适当多吃黑木耳:含有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分,可降低血黏度。使血液流动畅通,有利于防止心脑血管的梗塞。
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不仅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能,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还能把附着在动脉血管壁的脂质迅速驱除,从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牛奶:能有效地抑制人体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胆固醇的含量。
洋葱:含有前列腺素,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功能,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
鱼类:鱼类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番茄:番茄内的“番茄红素”和纤维素,具有结合人体胆固醇代谢物生物碱的作用,从而阻止人体动脉硬化和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海带: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液及胆汁中的胆酸,它还含有食物纤维褐藻酸,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并且能促进代谢。
大豆: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卵磷脂,具有降血脂效果。
玉米:含有丰富的钙、磷、硒等微量元素及卵磷脂、维生素E,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燕麦:含有极为丰富的亚麻油酸和丰富的皂甙酸,可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可清除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菊花:菊花有降血脂的功效,还有非常平稳的降血压作用,尤其是中老年人在绿茶中放一点菊花,对心血管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生姜:含有“姜辣素”,对心脏、血管均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生姜还含有一种和水杨酸相似的化学物质,可防止血液凝固,对降血脂、血压,防血栓形成有良好疗效。
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和钙,能使人体血管变软。茄子还能散淤血,降低心血管中血栓形成的几率。
核桃:含有大量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具有使胆固醇排出体外,使多余的胆固醇不易被吸收的作用。一天吃3个核桃,胆固醇数值可降低5%,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可减少10%。
香蕉:富含矿物质钾,一只中等大小的香蕉含钾毫克,常吃香蕉可促使人体内过多的钠盐排出体外,降低血管对升压物质反应的敏感性,从而防止血压升高,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合整理至生命时报健康圈
医生链接李林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医院心血管病科(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
擅治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肌病等。开设冠心病、房颤、瓣膜置换、静脉血栓等病防栓、抗栓门诊及咨询。
[坐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六上午。
推荐阅读各科医生最想告诉你的事!记住这些,再也不用找他们!
据说,这8种疾病是“吃饱了撑的”!
男人有个长寿穴,女人有个不老穴!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忽视身体这些信号,小心“肾虚”找上门!4招10膳食教你养好肾!
?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白癜风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