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

2016-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每人中就有1~3人患病。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最为常见、又最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

血栓虽然危害严重,但只要积极应对,多数是可以预防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专家带你走近血栓,揭开它背后的秘密。

血管为什么就堵了?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患者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五大类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机械、化学、感染性因素损伤静脉壁后,也可引起血小板在创伤局部黏附、聚集,最后形成静脉血栓。

因此,静脉曲张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感染的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肢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另外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动脉而成肺栓塞,会危及生命。要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点:

一是避免久坐久站,坐或站一段时间后最好走一走,让下肢肌肉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躺下时或坐下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脚抬高一会,以促进静脉回流。

二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包括因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如外科医生、营业员、司机、伏案工作者,建议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

三是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的患者,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一些抗凝药物。

动起来,不给血栓可乘之机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分,需要通过血流送达全身,一旦形成血栓、血流不畅,将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

1能早动不晚动

专家表示,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2能主动不被动

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

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还有专家补充道:“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3能多动不少动

专家表示,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这反而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

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以下食物可以适当多吃

黑木耳:含有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分,可降低血黏度。使血液流动畅通,有利于防止心脑血管的梗塞。

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不仅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能,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还能把附着在动脉血管壁的脂质迅速驱除,从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牛奶:能有效地抑制人体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胆固醇的含量。

 

洋葱:含有前列腺素,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功能,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

鱼类:鱼类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番茄:番茄内的“番茄红素”和纤维素,具有结合人体胆固醇代谢物生物碱的作用,从而阻止人体动脉硬化和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海带: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液及胆汁中的胆酸,它还含有食物纤维褐藻酸,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并且能促进代谢。 

大豆: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卵磷脂,具有降血脂效果。 

 

玉米:含有丰富的钙、磷、硒等微量元素及卵磷脂、维生素E,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燕麦:含有极为丰富的亚麻油酸和丰富的皂甙酸,可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可清除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菊花:菊花有降血脂的功效,还有非常平稳的降血压作用,尤其是中老年人在绿茶中放一点菊花,对心血管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生姜:含有“姜辣素”,对心脏、血管均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生姜还含有一种和水杨酸相似的化学物质,可防止血液凝固,对降血脂、血压,防血栓形成有良好疗效。

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和钙,能使人体血管变软。茄子还能散淤血,降低心血管中血栓形成的几率。 

核桃:含有大量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具有使胆固醇排出体外,使多余的胆固醇不易被吸收的作用。一天吃3个核桃,胆固醇数值可降低5%,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可减少10%。

香蕉:富含矿物质钾,一只中等大小的香蕉含钾毫克,常吃香蕉可促使人体内过多的钠盐排出体外,降低血管对升压物质反应的敏感性,从而防止血压升高,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合整理至生命时报健康圈

医生链接

李林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医院心血管病科(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

擅治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肌病等。开设冠心病、房颤、瓣膜置换、静脉血栓等病防栓、抗栓门诊及咨询。

[坐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六上午。

推荐阅读

各科医生最想告诉你的事!记住这些,再也不用找他们!

据说,这8种疾病是“吃饱了撑的”!

男人有个长寿穴,女人有个不老穴!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忽视身体这些信号,小心“肾虚”找上门!4招10膳食教你养好肾!









































?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d/14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