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016-12-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概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症状体症: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

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

3、股青肿下肢DVT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

4、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持续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的小静脉扩张,称为疼痛性股白种。

5、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病理病因:

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病理因素。

1、年龄:深静脉血栓(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

2、制动:临床上常能见到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DVT,尸体解剖发现卧床0~7天的病人DVT的发病率为15%,而卧床2~12周者,DVT的发病率达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为53%,无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只有7%,在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发病的风险。

3、静脉血栓史:有23%~26%的急性DVT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DV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4、恶性肿瘤:统计发现,19%~30%的DVT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

5、手术:手术后D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DVT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DVT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

6、创伤: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DVT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DVT,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7、其它原因: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生产后;口服避孕药;血型;人种;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心静脉插管;肥胖等

主要并发症及危害:

1、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

2、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

少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因此治疗应包括下肢静脉血栓本身以及如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急性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慢性期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压迫治疗。下面重点介绍急性期治疗:

(1)一般处理:下肢深静脉一旦血栓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2周后,穿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加快组织消肿,减轻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利用溶栓药物激活体内纤溶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促进血栓的溶解,达到清除新鲜血栓的目的。溶栓治疗主要有2种,即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是将溶栓药物注入静脉后随血液流遍全身,溶解血栓。而局部治疗是通过插管将溶栓药物注入血管后在某一区域内溶栓。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循环很容易建立,溶栓药物不容易在局部浓聚,因此在静脉阻塞的远端灌注溶栓药物不如插管至血栓内溶栓效果好。

(4)手术治疗:静脉手术取栓在20世纪50,60年代曾风行一时,但自70年代起,取栓后血栓再复发的报道越来越多,使人们对取栓术的价值重新认识,而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逐步增高,也使取栓手术受到一定的限制。另有学者认为取栓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接近。

(5)腔内介入法下腔静脉滤网置放术:目的是通过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网,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后不致引起肺栓塞。将滤网放置于下腔静脉内并有效地降低了肺栓塞的发生率。迅速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滤网不同于传统手术的最大区别在于滤网不影响下腔静脉回流,同时滤网均是通过特有的释放导管经外周静脉放置,因此创伤较传统手术小,病死率明显下降。

导管溶栓的优势:可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物经导管直接灌注于血栓中,达到最佳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总量,减少大剂量溶栓药物造成全身纤容溶血症,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有效保护瓣膜功能。

医生介绍

郑立忠,外科主治医师,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擅长胸外科如:肺良性肿块、肺大泡、肺癌;食管平滑肌瘤、贲门失驰缓症、食管癌;纵膈、胸膜病变及胸部各种外伤的诊断治疗以及普外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开展并完成了多例胸外科(如肺大疱、气胸、肺癌等)及普外科(胆囊、阑尾等)疾病的微创(胸、腹腔镜)治疗;年又于医院介入科学习胸部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目前本院已经开展了上述多种疾病(如肿瘤的灌注与栓塞、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治疗、经皮肝穿胆道梗阻引流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介入治疗。特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使得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病人得到很好的治疗,大大降低了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死亡的风险,弥补了本院的空白,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郑立忠医师:

科室—









































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图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d/4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