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升高,就是血栓

2020-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D-二聚体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可以用于临床,也可以用于体检,不仅能够诊断血栓,还可以判断临床很多疾病。

1、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中总的诊断价值和在PE中的诊断价值类似:阴性的D-二聚体可以基本排除DVT形成的可能。阳性的结果意义不大,特异性不够强,很多疾病可以引起D-二聚体的升高。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40%,阳性预测值为48%,阴性预测值为95%⑿。JackHirsh等认为,阴性的D-dimer可以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联合应用静脉超声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大大减少有创的顺行静脉造影检查(曾被认为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BounameauxH⒂等的研究证实单一的D-二聚体检查就可以排除门诊1/3怀疑为DVT病人,从而大大节约医疗费用和时间。

2、D-二聚体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MasatoshiOya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比良性疾病患者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二聚体与肿瘤的病理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前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要比低的患者短⒃。孔荣⒄等对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组、恶性淋巴瘤组、实体瘤组初发组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明显差异(P0.05),缓解期明显低于初发期(P0.05);恶性淋巴瘤组随分期不同D-二聚体水平不同,实体瘤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muTaguchi等⒅将全部肺癌的病人按照所有患者D-二聚体的中间值mg/ul分成两组,高D-二聚体组的生存率比低D-二聚体组低,并且这种预测因素排除了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对生存期的影响⒆。推测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是和组织因子依赖的外原性途径和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外原性途径被认为是由宿主的单核细胞或者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被认为是直接激活因子X⒆。尿激酶(Urokinaseplasminogenacticator)激活纤溶是肿瘤的另一个特征,肿瘤间质细胞分泌的u-PA由肿瘤细胞表面的u-PA受体结合,不仅激活纤溶酶原,造成纤维蛋白降解;而且激活蛋白水解酶,引起肿瘤宿主界面的基质分解,造成肿瘤的转移和侵袭。

3、D-二聚体和心梗的关系

国内于军等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D-二聚体含量在急性心梗(AcutemyocardiainfarctionAMI)患者中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使用尿激溶栓后。心梗组48h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前下降。RidkerPM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D-二聚体和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关,后者的发生率随着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升高的D-二聚体预示着未来有较高的心梗的风险,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的预测因子。

4、D-二聚体和脑梗的关系

BergeE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凝血的激活时脑梗中的一个独立因素,D-二聚体的水平和脑梗的程度线性相关,不管是在入院时还是在出院后,都可以用来判断脑梗患者的预后。FattoriB等发现在单侧的前庭瘫痪中D-二聚体也升高。国内刘强等的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再次发作脑梗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5、D-二聚体和肝脏疾病中检测的关系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Wilder等测定59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思者血浆D—二聚体,其中48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Kruskal等对各种肝病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发现肝硬化(12l一mg/L)的患者疾病中。晋光荣等发现各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中,重度组;急肝组;慢性肝炎组,这可能与抗凝系统受损有关,抗纤溶酶及AT—Ⅲ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其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因此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6、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6.1D-二聚体和胸主夹层的关系

ThomasWeber在对有急性胸痛的病人作了一个前瞻性的研究,所有确诊为胸主夹层的病人D-二聚体都明显升高,升高的程度和发病到实验室检查的时间与夹层的大小相关,但和病人的预后没有关系。

6.2D-二聚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国内王福党等的研究发现活动期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及健康对照组,稳定期明D-二聚体显下降,活动期患者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稳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可能与活动期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和纤溶活化因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D可以判断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指标。

6.3D-二聚体和肾病中检测的关系

国内诸葛洪(37)等在对47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15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血FDP测定并对15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D-二聚体值均高于正常几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15例肾病患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D-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的儿童肾脏病测定D-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预后估计。D-二聚体结果提示三组病儿的D-二聚体值均高于健康儿组(P0.05)。

6.4D-二聚体和新生儿窒息检测的关系

国内张海英(38)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窒息组脐血D-二聚体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重度窒息组脐血D-二聚体值较轻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

6.5D-二聚体和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D-二聚体检测对于评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确定重症高危患者:Shitrit等(39)报告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P=0.01)及肺动脉压(P=0.03)呈正相关,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3)及6分钟行走距离(P=0.04)呈负相关。1年生存率也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血浆二聚体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心脏指数无相关性。

6.6D-二聚体和DIC的关系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另外,D-二聚体与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6.7D-二聚体和溶栓治疗的检测

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而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对于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另外,溶栓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观察一段时间的D-二聚体的变化以防血栓复发。

血脂筛查的9个注意事项,记得碎碎念给患者!

怎样做才能保证检验结果更可靠呢?我们请专家结合化验血脂时大家经常犯的错误,做以具体讲解。

如今,血脂检查已是成人体检中的必备项目,其中的各个项目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特别是饮食的影响,所以,在抽血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各种准备,以免造成“冤假错案”,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吃上不该吃的药。怎样做才能保证检验结果更可靠呢?我们请专家结合化验血脂时大家经常犯的错误,做以具体讲解。

三天内避免高脂饮食

病例一:按照医生的嘱咐,李女医院化验血脂。结果显示,甘油三酯偏高。原来,周末两天,李女士全家聚会,自然少不了一番大吃大喝。

错误之处:化验前一日进食了大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影响血脂的化验结果。

建议: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容易受短期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而升高。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化验前一天吃了很多烤鸭,第二天抽出来的血都是乳糜状的,这种“浑浊”的血液透光度差,肯定会影响化验结果。所以,在抽血前三天内应避免日常生活以外的高脂饮食,例如聚餐等,以免造成血脂升高的假象。

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病例二:赵女士因为血脂异常,已经吃药治疗1个月了,明天要去复查,她特别希望这次化验是正常的,所以近几天吃饭非常注意,有点油腻的一概不吃,只吃青菜。

错误之处:这种做法类似“作弊”行为,有可能拿到一张正常的化验结果,不过是“假的”,会让血脂这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罪犯”逍遥法外。

建议:抽血化验前2周内要保持平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血脂情况,进而才可以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正在服用的药量是否合适等。

抽血前一天别喝酒

病例三:张先生约好今天要见一个客户,在餐桌上,张先生对客人说:“我明天要去体检,化验血脂,您自己多吃点,我就不吃太多肉菜了,陪您喝两杯酒吧。”

错误之处:不只是吃饭,饮酒也能影响血脂的浓度,例如明显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会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

建议:临床上发现,大量饮酒者2—3天之内的血脂浓度,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常常显著升高。所以,抽血前3天内不能有大量饮酒的情况,24小时内连少量饮酒都不可以。

空腹10—12小时

病例四:王大爷昨天家里来客人,热闹极了,高朋满座,晚上快11点才吃完。第医院抽血化验血脂了。

错误之处:患者一般只知道做血脂检查需要空腹,但对空腹多长时间及其他注意事项了解甚少,往往造成不准确的检验结果。

建议:在餐后,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会明显升高,一般来说,餐后2—4小时,血脂浓度达到最高峰,8小时后基本恢复至空腹水平。但由于不同个体的代谢能力不同,为了准确起见,最好是空腹10个小时以上再化验。

不过,如果空腹时间过长,也可因身体里储存的脂肪被“动员”起来,会使甘油三酯的浓度升高,影响血脂测定结果,所以饿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以空腹10—12个小时为佳。比如说,如果想在早晨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就不能再进食了,只可以少量饮水;晚上10点以后最好连水也不要喝了。

血脂检测的化验单中,参考的正常值范围也是依据空腹时间12小时左右的结果制订的。因此,只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空腹时间,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进而和标准的参考范围进行比较。

早饭喝粥也不行

病例五:老张年纪大了,怕饿时间长了会头晕,于是抽血前,在家喝了一碗粥。老张想的是,粥里没有油,不会影响血脂检查结果的。

错误之处:粥虽然只是碳水化合物,但也会影响脂类代谢。

建议:在人体内,脂类、糖类、蛋白质三大代谢系统会互相影响,除了油脂,许多其他营养因素的摄入也会引起血脂水平变化。例如,大量吃糖,也会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所以,在抽血前的12小时内,除了少量饮水,所有的食物都不能吃,保证绝对空腹。

休息5分钟后抽血

病例六:老周早晨出门晚了,没打上车,医院抽血的时间就要结束了,老医院。爬上三楼,直奔抽血窗口,累得直喘粗气,但及时抽上了血。

错误之处:剧烈运动对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体位会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进而影响血脂的浓度。研究表明,站立5分钟,可使血脂浓度提高5%,15分钟,即可提高16%。因此,化验前一天最好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在抽血前应先在椅子上坐着休息5—10分钟,如果不能坐着,至少应先保持安静,休息5—10分钟再抽血。

感冒好了再体检

病例七:单位组织体检,刘女士没好意思扯大家的后腿,虽然自己正在感冒,也还是跟着大家一起去体检了。

错误之处: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死,还有妇女的月经期、妊娠期等,这时候检查出来的血脂都不是真实的。尤其是急性感染期,血脂会明显异常。

建议:应该在身体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例如近期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情况。妊娠后期、哺乳期的女性,各项血脂化验都会升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化验结果仅供参考。若要得到可靠的结果,应在停止哺乳后3个月再抽血化验。

请心内科医生分析结果

病例八:很多病人在拿到化验单后,第一反应就是问检验科的人员,化验是否有问题。或者对照化验单上的参考值自己进行“分析”。

错误之处: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只适合无心血管疾病的普通人群,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高危人群的指导意义较小。以LDL-C(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例,mg/dl对正常人或心血管病低危个体而言,属于正常范围;

而对于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病的高危患者而言,则属于过高,此时患者应开始药物治疗,并争取将LDL—C降至mg/dl以内;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肥胖等多个高危因素,应把LDL—C控制在80mg/dl以内。

建议:每个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不同,血脂的标准值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请专业的心脏科医生分析。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吸烟等,在分析结果时都要诚实告诉医生,先进行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然后根据分层结果来确定血脂治疗的目标值。也就是说,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应有不同的血脂正常值。

一次异常别紧张

病例九:詹先生拿到体检报告单,看到自己的血脂结果有问题,心里可着急了。向朋友四处打听他们在吃啥药,然后赶紧买来吃上。

错误之处:在判断是否存在高脂血症或决定治疗措施之前,至少应有两次血脂检查。

建议:研究表明,个体内胆固醇平均变异系数为8%,而甘油三酯可达到20%。更何况,还有上述多个因素会影响血脂的检查结果,而所有的治疗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能不用药就不用药。

所以,如果检验结果接近或刚刚超过参考值,应间隔一周,医院的实验室再次抽血复查,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实验室误差、个体变异造成的假象。如果血脂明显异常,应该立即进行饮食控制、运动计划,1个月后再次复查血脂,如果仍为异常,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更何况,不同项目的血脂异常,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大家千万不要根据别人的经验自己买药吃。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权威医院
氮芥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d/9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