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ldquo我快成半个血栓专家
2020-9-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主笔:大医生兵器谱宗俊琳
李鉴,医院胸外科教授,从医29年。
采访他时,刚见面,没等我开口,他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其实我挺平常的,走的就是知识分子的最普通路线——上学、考大学、工作、一级一级积累,真没什么特别的……”
我装做没听到“挺平常、最普通”的字眼,追问道:“根据一些资料来看,您多年来对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尤其对胸腺肿瘤、胸腔镜和小切口等微创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有深入研究,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奖。您能给我们具体讲讲医疗成就吗?”
不料,“知识分子”又郑重地给了我一个“纠正”——
“我理解的医学成就,只有像诺贝尔奖得主才能算得上有成就。这些成就能够给患者带来巨大‘实惠’,带来一种全新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我来说,工作上的贡献就是治好病人,研究上的贡献就是总结那些被越治越坏的病例,提高治愈率。说成就,那就是在吹牛了!”
“但是,说实话,现在中国的医生,真的很苦!我今天要和你倒倒苦水、发发牢骚!”在他之后的倒苦水、发牢骚中,我又听出了点“知识分子”对医学、对病人、对医疗的情怀、付出和憧憬。
“我快成半个血栓专家了”
不久前,一位胸腺瘤病人手术后,突发双侧颈内静脉栓塞,因为颈内静脉是脑部血液循环的出口,栓塞直接导致病人脑部、脸部的异常肿胀。情况危急不说,医院医院会诊的请求,都被婉拒了。被邀请会诊的医生听完“双侧栓塞”只有一个结论——没得救了。
李鉴默默地查起了血栓的相关资料,尽快地熟悉了深度血栓的治疗规范,比如病人使用溶栓剂之后的各种监测指标等,同时向熟识的血栓专家朋友们请教诊治方案。在对手术有把握的基础上,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冲破禁忌,在术后第一天就给予溶栓、抗栓治疗,最终病人得以挽救。李鉴笑称——之后我快成半个血栓专家了。
李鉴的病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疑难杂症多,二是治疗后生存时间长。所以这么多年来,他常常能收到这样的短信——“李大夫,我是***,活了14年了,想请您吃个饭……”20多年、30多年的病人也不在少数……每次他看短信都很欣慰。
北京某重工企业的一位工程师,已经是李鉴20多年的病人朋友了,当年右肺上叶癌中期偏早,李鉴给他做了右肺上叶切除的手术。因为术后病理证明没有淋巴结转移,一直复查随诊,到现在20多个年头,一直没再复发。由于两人都在德国学习工作过一段时间,又增加了一些共同话题,渐渐地,成了朋友。
“按规范来说,肺癌病人手术后都要求定期复查,一般一年之内三个月复查一次,一年到三年之中每半年一次,三年之后一年一次。可是,不少病人不能坚持做到!”李鉴皱着眉头对我说。
那天,我跟访门诊中,一位来自山东潍坊带父亲来看肺癌的儿子得知我的来意,主动迎上来告诉我,李鉴刚给他父亲做完右肺中下叶癌切除手术,陪护期间,李大夫每天可亲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仔细的术后询问,给了他们一家极大的安慰,父亲恢复的进度也是奇迹一样令人兴奋。
当时在旁边候诊的另一位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的肺癌患者,听到此处,也跟着频频点头,“是的,是的,李大夫特别亲切,之前我们听说在大城市看病难、入院难,但我们第一次看完李大夫门诊,他就立即给我们开了住院单,很快安排了手术日程。”
这在我之后的跟诊中也体会到了!
“会人财两空吗?”刚被确诊了肺癌并有手术机会的一位约摸60多岁的老太太忧心忡忡地问李鉴。
“您有多少财,能跟我透露透露么?”李鉴笑着问。
“这个手术要多少钱啊?”老太太紧追不舍。
“现在新农合可以报销了,可以做!”李鉴还是微笑。
“儿子没能耐,太贵咱就不治了!”
“谁说的呀?”李鉴一直在微笑,一面和老太太的儿子商量着开出了手术住院单。
(李鉴做手术中,左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