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2016专访翟振国教授中国肺栓

2016-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上,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副主任翟振国主任医师,就肺血管疾病最新研究问题,接受了丁香园的提问。他指出,根据国内肺栓塞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外患病率差异正在逐渐消失,但在遗传易感机制、治疗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

现状:国内外肺栓塞患病情况的趋同

肺栓塞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美国每年发病率约60万,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心肌梗死。

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国人群肺栓塞的患病率较低,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国内肺栓塞并不少见,不仅体现在整体人群患病数量的增加,还包括特殊人群(例如肿瘤、慢阻肺、外科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的发病率相对更高,且国内外相关数字相差无几。

因此,在肺栓塞流行病学方面,国内外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

发现:国内外肺栓塞治疗差异

在肺栓塞遗传易感机制方面,中国和西方人群略有不同。例如因子Vleiden和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在西方人群很常见,但在中国人群则相反,报道几乎是零,所以中国人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易感基因。至于确切的基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另外,国内外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西方,rt-PA在指南上注明的治疗剂量是mg,但我国研究者发现把剂量减低一半,它的疗效和mg相同,但是安全性却较mg明显好。最近几年,国际上很多研究也逐渐验证了这一结论。

因而,就肺栓塞治疗溶栓药物剂量大小的怀疑和验证是国内非常重要的发现。

方向:肺栓塞未来研究的思路

肺栓塞方面未来研究的空间巨大,主要思路包括3个方面。

第一,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RCT试验主要用于解决共性问题,比如说rt-PA50mg和mg的溶栓效果,主要是通过RCT试验解决的。

第二,真实世界研究。某些特殊人群,例如儿童、肿瘤、妊娠或是高出血风险患者,这些人群在临床研究中很难被纳入,因而需要在真实世界研究中获取结论。

第三,精准医学研究。一些特殊患者在常规的药物治疗不能取到很好的效果时,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基因的影响。

鉴别:全身性疾病肺部表现和肺血管疾病导致的全身表现

肺动脉高压是一个独立概念,但又和肺栓塞关系密切。

一方面,肺血管疾病包括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可以出现全身性疾病的症状,例如呼吸困难、气短、胸痛、咯血、心悸等,有肺、心脏的症状,甚至会出现四肢的表现。同样,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右心衰竭,进而出现一系列体征,例如水肿、紫绀、腹水等。总的来讲,肺血管疾病包括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都会有全身性表现。

另一方面,很多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导致肺栓塞、肺动脉高压,例如外科手术、创伤、骨折、慢阻肺、恶性肿瘤等,所以肺栓塞也可能是某些临床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症。

从这个概念来讲,有很多系统疾病可以以肺动脉高压作为主要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肺动脉高压时需要有一个系统概念,即肺动脉高压既可能作为一个系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某些系统性疾病也可以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改变,所以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思维来认识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还有其他肺血管病。

摄像:张秦溪

编辑:张秦溪

更多会议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l/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