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速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6-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涵盖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PTS的诊断、治疗等内容,本文仅就相关图表和治疗的推荐部分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年第4期。
病因和危险因素
表1DVT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
蛋白C缺乏
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Ⅴ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纤溶酶原缺乏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凝血酶原A基因变异
蛋白S缺乏
Ⅷ、Ⅸ、Ⅺ因子增高
Ⅻ因子缺乏
表2DVT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
损伤/骨折
手术与制动
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
长期使用雌激素
高龄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肥胖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心、肺功能衰竭
吸烟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
妊娠/产后
口服避孕药
Crohn病
狼疮抗凝物
肾病综合征
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
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VTE病史
重症感染
诊断
表3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模型(Wells评分)
病史及临床表现
评分
肿瘤
1
瘫痪或近期下肢石膏固定
1
近期卧床3d或近12周内大手术
1
沿深静脉走行的局部压痛
1
全下肢水肿
1
与健侧相比,小腿肿胀长周径大于3cm
1
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
1
凹陷性水肿(症状侧下肢)
1
有浅静脉的侧支循环(非静脉曲张)
1
类似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近的诊断
-2
▲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流程
推荐: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可能时,行血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
治疗
(一)DVT的早期治疗
1.抗凝:
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
推荐一: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用低分子肝素。
推荐二: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4.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
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对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CDT。如条件允许,可行PMT与CDT联合清除血栓。
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行手术取栓或PMT、CDT等治疗。
5.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
推荐:成功行CDT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6.下腔静脉滤器:
推荐:对单纯抗凝治疗的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植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DVT,拟行CDT、PMT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3)具有急性DVT、PE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
(二)DVT的慢性期治疗
1.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强度及药物选择:
推荐一:对于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拮抗剂。其中继发于手术或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无诱因的首次近端DVT或PE、复发的VTE患者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推荐二: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维生素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
推荐:对于DVT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活性药物,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驱动治疗。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4):-.
戳原文,更有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