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
2016-12-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实体瘤。子宫肌瘤的发生率高。子宫肌瘤大小多变,可以存在子宫的粘膜下、浆膜下、肌壁间。临床症状与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肌瘤的大小、数量和肌瘤的位置。
症状:子宫肌瘤的一个主要症状是压迫,增大的子宫向前压迫膀胱,可有尿频、排尿困难;向后可压迫直肠,表现为便秘或大便困难。另一个常见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在子宫肌瘤患者中最常表现为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并常因此导致缺铁性贫血。出血过多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然而,并非所有出血都是子宫肌瘤所导致。因此,应该应首先排除其它导致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临床治疗:1、期待治疗:适用于年轻,无临床症状患者。
2、药物治疗: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对手术有惧怕心理患者。
3、手术治疗:有临床症状、子宫增大妊娠2.5月,单个肌瘤直径5cm,有临床手术指征。
4、特殊治疗:(1)子宫动脉栓塞;(2)MRI引导下超声聚焦手术
期待治疗
适用于年轻,无临床症状患者,定期复查B超,观察肌瘤有无增大。一般3-6月复查一次。
药物治疗
避孕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孕激素调节剂
避孕药(包括雌孕激素和单独的孕激素)被广泛用于控制月经异常,对肌瘤体积变化无明显改变。
孕激素治疗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在孕激素治疗期间,子宫肌瘤的尺寸缩小,其它单独采用孕激素或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治疗的研究观察到肌瘤或子宫的体积在治疗期间有增大。
非甾体抗炎药对于减轻痛经有效,对肌瘤体积变化无明显改变。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能导致大多数患者的闭经,并且三个月的治疗可使患者的肌瘤体积减少约35-65%。联合铁剂用于贫血患者的术前治疗,尤其在大肌瘤的患者中效果较好。GnRH-a的作用是暂时的,在停药数个月内,肌瘤的大小会逐渐恢复到治疗前的大小。但诱导出来低雌激素状态对骨密度的影响使得该药的使用在没有反向添加治疗的情况下不能超过6个月。如果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建议考虑激素反向添加治疗以减少持续的骨质丢失与血管收缩症状。
孕激素调节剂:孕激素药物能对肌瘤子宫中高于正常水平的孕激素受体起作用。如:米非司酮,但其有一定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1)子宫肌瘤挖除术;(2)次全子宫切除术;(3)全子宫切除术
(1)子宫肌瘤挖除术: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可以考虑肌瘤剔除术。术后有肌瘤复发可能,肌瘤的复发与当前肌瘤的数量相关。仅有一个肌瘤的患者,复发率为27%,11%的患者需要子宫切除术。多发子宫肌瘤的患者,肌瘤的复发率为59%
(2)次全子宫切除术:
适用于肌瘤多发,40岁以上,无生育要求患者,但术后需定期复查宫颈病变,由于现在残端宫颈发病率较高,目前此种手术方式应用较少。
(3)全子宫切除术:
适用于肌瘤多发,中老年、无生育要求患者,术后无肌瘤复发可能。
手术途径:
(1)经腹:损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目前应用较少,一般用于子宫体积大,盆腔粘连严重、腹腔镜下操作困难患者。
(2)经腹腔镜:术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目前我院腹腔镜手术已很成熟,已成为大多数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3)经阴道、宫腔镜下肌瘤剔除术:适用于粘膜下肌瘤,不适用肌瘤较大、盆腔有粘连患者。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处理粘膜下子宫肌瘤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比较认可的方法。
特殊治疗:
(1)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由介入放射科医生通过经皮股动脉穿刺栓塞子宫动脉,造成子宫肌瘤的缺血萎缩。子宫动脉的栓塞是采用的三丙烯微球构成的聚乙烯醇颗粒,辅助的金属圈也有助于子宫动脉的栓塞。
(2)MRI引导下超声聚焦手术
MRI系统用于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肌瘤的定位引导。该项非侵入性操作使用高强度的超声波作用于局部的肌瘤病灶。超声能量穿过软组织,并产生界限明确的蛋白质变形,不可逆的细胞损伤和凝固性坏死。该术式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专家的一致性建议或观点:
对于中等大小的子宫肌瘤,数目少,又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控制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月经过多的有效方法。
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多发肌瘤,无生育要求的中老年患者,全子宫切除术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同时还可防止宫颈病变。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已很成熟,已成为大多数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方案。我院已开展腹腔镜手术十余年,技术已非常成熟,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已成为80%以上患者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