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中医治疗方法
2018-5-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中医治疗方法
A/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很多患者对其症状不是很熟悉,以致误诊或延误诊断。一般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表现: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或长期卧床以及久坐不运动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博快。
3、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4、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时,通过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B/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发为本病。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曰:“产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红微热。”明确地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说明它的直接发病原因,局部气滞血瘀,瘀血流注于下肢而发。或产后、久病长期卧床,肢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经脉之中,营血回流不畅;或年老、肥胖、瘤岩等致患者气虚,气为血帅,气虚无力推动营血运行,下肢又为血脉之末,故易发生阻塞。下肢为阴,湿浊易于积聚,如体内有郁热,则发为湿热。
中医辨证早期多为湿热下注,后期以气虚湿阻为主,而血脉瘀阻则贯穿始终。
属中医“股肿”范畴,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而发。治疗当灵活辨证,以活血化瘀,通络利湿为要,或清热利湿,或益气健脾为法,随证加减。本病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加之饮食调理,低脂清淡,卧床病人尽早下床活动,或定时活动下肢,可防止血栓形成。
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之外,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通过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C/三种中医治疗方法:
(1)脉络寒凝证:由于寒邪侵袭,寒凝血瘀,经络阻滞,阳气不能畅达所致。
(2)脉络血瘀证:由于长期寒凝络脉,脉络闭塞,夜间疼痛加剧,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皮肤呈暗紫色,或见紫褐斑,指(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肌肉萎缩。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紧或沉涩。
(3)脉络血瘀化热证:由于长久气滞血瘀,久郁化热,除患肢酸胀、麻木加重外,又出现烧灼疼痛,遇热痛甚,遇冷痛缓,夜间痛剧。皮肤呈暗紫色,干燥,脱屑,光薄或皲裂,指(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脱落,肌肉萎缩,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暗红或绛,苔黄,脉沉涩或细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