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患上血栓,不仅要防心病,还得防肿瘤

202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可引起器官缺血甚至血管阻塞等,进而诱发心梗、脑梗甚至肿瘤等多种疾病。美国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在癌症确诊5个月前,老年人发生动脉栓塞的风险会明显上升。

研究:血栓可能因为癌

过往已有研究发现,患癌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强危险因素,但风险何时开始上升尚待确定。这项发表在《血液》杂志上的美国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从37万多名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参保者中,将~年初步诊断为新发癌症的67岁以上患者纳入研究,共涉及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等多个癌种。而后,研究人员将癌症组的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与未患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在癌症确诊前的5个月到1年内,两组血栓风险相似;而在癌症诊断前5个月内,患癌组比对照组的血栓风险更高,且随着癌症诊断日期的临近逐渐增加,在癌症诊断之前的30天内达到峰值。

因此,研究人员强调,老年人在发生心梗或卒中后应警惕肿瘤。如果在心梗或卒中的同时,伴有其他一些癌症可能症状或体征,如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近期便血或咳嗽,更应尽快筛查。

静脉血栓可致肿瘤患者死亡

VTE(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包括DVT(深静脉血栓)和PTE(肺血栓栓塞)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所有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大约有20%合并有恶性肿瘤,远远高于恶性肿瘤在普通人群中的比例。研究表明,该病症的致病高危因素有:

1、血液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和活化凝血因子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增加以及血小板活化;2、异常的血液流动:肿瘤患者常有乏力,活动减少及晚期长期卧床患者;3.血管壁异常:肿瘤患者长期静脉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4、其他高危因素:肿瘤转移、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

肿瘤患者尤其应做好自我观察,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警惕:四肢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受累的静脉行径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稍红肿;不明原因的的呼吸急促、胸痛、心动过速、情绪不安、呼吸急促、晕厥、血氧饱和度下降;疼痛、静脉血栓形成的同侧下肢远端水肿和沉重或锁骨上区水肿。

老人血栓的四个早期信号

1、睡觉时流口水

很多老人睡觉时会流口水,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现老人口水经常朝一个方向流,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得了脑血栓。因为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调,而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便会流下来。如果老人睡觉时常流口水,即使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医院检查。

2、早起后眩晕

脑血栓发作前,7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发生。如果老人3天内出现眩晕的次数较多,或劳累工作后经常出现眩晕,就要考虑是不是血栓引起的。尤其是高血压老人,更应重视。如果1天出现5次以上眩晕,医院检查。

3、手脚发麻和肿胀

如果老人长期感到腿部存在麻木、肿胀感,可能是血栓流入动脉所致。当形成栓塞后,这一部分肌肉会出现缺血情况,皮肤变得苍白,体温下降,甚至触摸不到足背面的动脉。时间长了,腿部就易出现肿胀,严重的还伴有疼痛感。因此,对于突然发生的手脚发麻,一定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变。如果一拖再拖,不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会留下后遗症。

4、胸部发闷和发痛

不少老人长期不运动或卧床静养,易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因为血栓初期,血管中非常容易出现凝结而成的血栓,它们如果掉落并随着血液流入肺部,会使患者出现胸部发闷和发痛的现象。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非常像,随着呼吸疼,疼痛会逐渐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锐痛。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闷现象,需加以警惕。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血栓?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血管弹性越来越差。当血管内皮受损、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时,血栓很容易形成。因此,老人在日常生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

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控制血糖及血脂,戒烟酒。多喝水。喝水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食用大蒜、苹果、四季豆等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促进沉积在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溶解,防止动脉硬化,使血流通畅。

2、环境

安静、舒适、整洁,保持室温25度左右,对于四肢皮温较低者需注意保暖。

3、物理预防

可采用梯度压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等。

4、运动

避免久坐就站,多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卧床患者在床上主动或被动将腿抬高至心脏以上水平,促使静脉回流,督促其进行踝泵运动。可通过参加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粘滞度下降。

5、情绪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整日郁郁寡欢,导致气机不畅,形成静脉血栓。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人民网、央广网、澎湃新闻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ys/10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