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2017-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医院麻醉科王秀丽教授在“临床麻醉”专场进行了报告,其报告内容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案,医院处理DVT的方法。

首先王教授医院院围术期血栓防治措施和处理流程(见图1)。然后王教授针对DVT进行了详细介绍。

DVT的流行病学

年美国心脏学会统计:每年约万名美国人发生DVT(1%),为仅次于心血管和脑血管发病率的第3位最常见的急性血管疾病。5年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告,每年超过90万美国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其中40万为DVT,50万表现为肺血栓栓塞症(PTE),30万PTE为致死性,其是美国第三大住院相关死亡的常见原因。

国际和国内新近VTE指南制定情况

国际VTE指南制定情况:6年国际血管医学联盟(IUA)制定的VTE预防和治疗指南(基于科学证据),7年美国内科医师学院/家庭医师学院(ACP/AFCP)制定的基于证据的VET诊断性治疗和预防治疗,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制定的癌症患者VET预防和治疗指南,以及8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制定的抗血栓和血栓疗法指南。

国内VTE指南制定情况: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PTE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DVT的诊断和治疗治疗(草案);8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DVT指南(草案);9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呼吸病学分会):内科住院患者VTE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9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VTE预防的专家共识。

DVT的常见部位与分型

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即血液凝块形成的过程:静脉内的缓慢湍流诱导血液淤滞、促进凝血,此后纤维蛋白聚合加固血液凝块,从而使血凝块增长形成血栓。

DVT常见部位

DVT形成之后随血液迁移,依据其所在部位可分为:近端DVT和远端DVT。

近端DVT(髂股型):静脉血栓位于左髋静脉、股静脉、股深静脉末端。远端DVT(腓静脉型):静脉血栓位于内收肌管的腘静脉、胫骨后静脉、腓肠肌肌内静脉(见图2)。

DVT的类型

DVT的类型包括: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见图3)。

PE与DVT的关系

栓塞可导致:①大面积栓塞(>50%的肺循环),造成严重缺氧、心血管功能衰竭,甚至死亡;②有症状的非大面积栓塞:造成呼吸衰竭;③无症状PE:仅有肺动脉高压。

从DVT到PE,基础疾病相同,常常无症状。PE的常见来源包括:下肢近端DVT,孤立的腓肠肌静脉血栓形成、盆腔血栓形成、肾脏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中心静脉导管。约50%下肢近端DVT患者患有无症状PE,约80%确诊的有症状PE患者伴有DVT(多数为无症状)。

DVT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

DVT危险因素

与VIRCHOW三角有关的临床因素包括:①静脉淤血:卧床、术后、产后、妊娠期、肥胖;②血管壁:创伤、烧伤、下肢手术、脓毒症、静脉曲张、血栓形成后;③血液成分异常:术后、妊娠期、口服避孕药、癌症、肾病综合征、创伤、烧伤、感染、高凝状态、遗传性凝血蛋白质缺陷。

年龄是VTE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的致栓机制为,癌症、心肌梗死、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肌张力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减弱等。

DVT危险分层

低危:Wells评分≤0分;中危:Wells评分1~2分;高危:Wells评分≥3分。DVT可能性:Wells评分<2分则不可能发生DVT,Wells评分≥2分则可能发生DVT。

骨科手术患者DVT危险因素:既往静脉血栓病史、肿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患者DVT危险分层见表1。骨科严重创伤患者均为高度或及高度危险。

DVT的临床表现

DVT的临床表现有肿胀、疼痛、压痛。腓静脉型DVT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40%~50%发生近端延展;13%~15%发生致死性PE。近端DVT可伴有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年发生率1‰,40%~50%发展为PE。

下肢肿胀不一定是DVT。肿胀包括:①全身性肿胀:可能因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所致;②局部肿胀,病因可为淋巴性水肿、静脉性水肿。DVT表现为单侧肢体皮肤颜色变紫、暗。

DVT部位与肢体肿胀的关系:整个下肢肿胀,则为髂骨静脉血栓;膝或大腿下部肿胀,则为股静脉血栓;足和小腿下部肿胀,则为腘静脉血栓;足和踝不肿胀,则为小退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常用检测及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但其特异性较差,且D-二聚体阳性不能确诊DVT,然而D-二聚体<0.5mg/L可以排除DVT。

物理学检查:B超检查:正常状态下静脉壁薄,探头轻度加压血管变形;静脉血栓形成时,血管不可压迫;其对下肢DVT的诊断率达90%。对于早期血栓,超声可显示一定的回声,是因血栓内的红细胞积聚所致;在1~2d内,血栓转变为无回声的原因是血栓改变所致,这时B超很难显示,而高分辨率超声可以显示细微的回声。

其他有创检查: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放射性标记白蛋白、放射性标记纤维蛋白原)、血管内镜检查、血管内超声检查。

临床诊断:DVT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4.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脱落时间:①术后首次离床时突然倒下发生猝死;②排便后站立时发生猝死。其原因为,站起时下肢肌肉强力收缩促使血栓脱落造成PE。易脱落的血栓类型:无附壁的新生血栓。

血栓形成后果:少数血栓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大部分血栓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血栓后遗症。另有少数血栓可并发PE;因此,围术期采取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药物方法、联合预防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加压弹力袜。适应证: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有高危出血风险患者(患侧肢体无法应用时,可在健侧肢体实施)。禁忌证: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DVT、血栓性静脉炎或PE;腿部情况皮肤异常、腿部严重畸形、下肢严重动脉硬化。

药物预防:抗凝药物具有直接、有效、安全、方便的优点。多靶点抗凝药有:香豆素类、肝素类。单靶点抗凝药有: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药物预防需要注意的是,在行椎管内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后的短时间内,慎用抗凝药物。

创伤患者DVT的预防方案

对于伤后12h内手术患者,术后12~24h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给予半剂量,次日增至常规剂量。

对于伤后12d后手术患者,自入院至手术前12h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如术前接受药物抗凝,应避免实施硬膜外麻醉。

预防开始的时间和时限:术后12~24h为血栓高发期,即使无明显临床表现也应尽早预防。预防开始时间:术前给药与术后给药疗效相似,但术前给药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预防时限:术后凝血激活达4周,术后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因此,对于创伤患者,建议药物预防至少10d。

术中麻醉注意事项

对于术前使用肝素抗凝的患者,尽量不要行椎管内麻醉;对于术前24d停用肝素的患者,可给予椎管内麻醉或复合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配合喉罩的应用,可减少插管拔管应激反应及止血带反应;同时应采用桡动脉测压,手术不同阶段进行合理的控制性降压,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以防血栓脱落;此外,应进行有效的术后镇痛,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口服药物如:利伐沙班。

溶栓治疗:①尿激酶用法:首次U/kg快速静脉滴注,之后2U/kg维持静脉滴注12h。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于血栓部位,不出现全身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用法:mg滴注2h。③导管溶栓治疗的优点为,用药量少,血栓部位药物浓度高,出血危险低。

手术取栓:对于药物溶栓无效且临床症状重的患者可以手术取栓。

下腔静脉滤器:适应证为,近端静脉血栓,对于无法进行抗凝治疗或近期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应尽量使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

总结

最后王教授指出,深静脉血栓是患者围术期的重要杀手,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且预防重于治疗;通过提高对DVT高发生率和危险性的认识,并进行规范的预防和治疗,可有效减少PE的发生。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专治白癜风偏方
北京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l/4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