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播报脑出血静脉血栓的物理预防

2017-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期主播:丁香诊所内科医生陈志聪

脑出血(IC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10%~30%。临床上,脑出血患者很容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它指的是血液在静脉内的异常凝固,造成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卒中后2周内是VTE形成的高危时期。

那么临床工作中如何鉴别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呢?又有哪些可用的预防措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

识别危险因素

1.个体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相关内外科病史。

高龄、女性、肥胖等都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

2.脑出血相关因素

(1)脑出血患者早期为防止出血加重常需卧床休息和限制活动,导致血液淤滞。

(2)脑出血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肌力下降,下肢静脉血由于失去肌肉泵的挤压作用,造成血流缓慢,血液淤积。

(3)瘫痪侧下肢静脉穿刺可导致患侧下肢静脉壁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4)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脱水剂和抑制纤溶等药物使患者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

脑出血合并静脉血栓要如何预防呢

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的主要作用在于重建瘫痪侧肢体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回流,避免静脉血液淤积。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适时对肌肉进行被动挤压按摩等都有帮助。

主要方式包括:功能性电刺激(FES)、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弹力袜以及梯度压力袜(GCS)。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袜成为目前首选的机械治疗措施。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机制为按预先设定的周期形成循环压力,泵空深静脉血液,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从而减少血液淤滞。弹力袜以及梯度压力袜的机制为对肢体形成持续压力,压缩静脉而直接减少血液淤积。

物理方法主要用于高危脑出血患者,或与药物联合应用。但在下列情况下禁用: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临床证实已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存在下肢局部皮肤异常(如皮炎、坏疽、皮肤破损等)、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腿部严重畸形。

往期精彩丁香播报内容回顾,感谢支持丁香播报!









































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spm.com/ynyzl/4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