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与凝血2
2016-11-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输液与凝血(2) 重症行者翻译组李金玉译杨梅校对
胶体所致凝血障碍的逆转
遗憾的是,重症监护治疗中还不存在没有潜在风险或副作用的药物。治疗凝血障碍的常规策略是风险意识、联合管理的预防方法及对副作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一些复方制剂如活性止痛药及其辅助药物的复合制剂可用于对抗常见副作用顽固性便秘(如奥地利维也纳Targin,Mundipharma有限公司的羟考酮和纳洛酮的复合制剂)。如果这种活性药物与辅助用药的配伍能够被证明有效、安全、经得起考验且不存在没有副作用的替代治疗,那么这样的药理学方法似乎可以被接受。
如果限制胶体的输注并以个体化的前负荷和/或微循环目标为依据输注胶体(胶体也没有滥用于常规液体置换),血凝块强度的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可能会降到最小,且最有可能无需逆转。但由于要利用胶体优于晶体的容量效应,其处方的开具较为复杂;为了逆转胶体所致的血凝块强度降低,还会联用浓缩的纤维蛋白原。体内动物实验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浓缩的纤维蛋白原能够迅速将MCF逆转至基线值。但某些体外实验中HES诱发的FIBTEM减少可以被浓缩的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彻底逆转,其他实验却不能。与明胶、白蛋白相比,降低体温时HES引起的MCF减少对浓缩纤维蛋白原的反应较弱,联用浓缩XIII因子后可以改善逆转。这些实验结果提示,使用白蛋白和明胶复苏后可应用浓缩的纤维蛋白原。不论用何种稀释液进行测试,体外单独应用浓缩的VIII因子都不能改善ROTEM指标。
由于尚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提示用于逆转的浓缩凝血因子是安全的。同样,与冷沉淀和血浆相反,输注浓缩的纤维蛋白原后并未出现潜在的凝血酶生成增加,提示了一种以异体血液制品为基础的逆转血栓风险的方法。
胶体所致凝血障碍的临床意义
问题是,临床上的实验室参数异常是否与出血表现、负荷和危害相关?液体所致的凝血病是否是贫血、输血和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或者,是否增加了资源的使用和消耗?由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张多模式联合治疗的病人血液管理(PBM),患者安全和医疗保健经济学得到了更多的北京根治白癜风医院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