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的处理
2016-1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什么是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一般都是急性发作的,是指来源于心脏或动脉壁脱落的血栓或粥样斑块等栓子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卡在口径比栓子小的动脉并堵塞管腔,导致肢体、器官和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常见的病因是房颤(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动脉栓塞高发于下肢,最常见的是股动脉,其次是髂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叉,上肢动脉有3/4发生于肱动脉,另外,腹腔内脏动脉也可能发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的小肠坏死,当遇到不明原因的腹痛且有房颤病史时候需考虑肠系膜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动脉栓塞,一般指急性动脉栓塞,最常见的表现有5个征象(5P征):
(1)无脉:即触摸不到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脉搏。
(2)疼痛:栓塞部位出现突发而剧烈的疼痛。
(3)苍白:栓塞部位以下组织颜色呈现蜡白色。
(4)感觉异常:出现皮肤的麻痹、感觉减退。
(5)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僵硬、坏死,不能活动
动脉栓塞疾病的危害
动脉栓塞会迅速阻断栓塞远端肢体的动脉血供,造成肢体缺血,短时间内引起肌肉、神经、皮肤等不可逆的坏死,随后大量的坏死组织产生的毒素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大脑意识的改变,最终威胁生命。
动脉栓塞应该怎样治疗?
总的来说,肢体血运再通后能保持活力的:对于房颤的栓子一般采取取栓治疗,房颤栓塞后导致肢体远端的继发性血栓首选仍是取栓,无法完成取栓的建议溶栓治疗;不可逆坏死的腿,已经丧失取栓时机,则只能考虑截肢来尽量挽救生命。对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6-8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动脉栓塞预后
与患者肢体缺血时间长短关系密切,时间越长,患者死亡率越高、肢体存活可能越低。由于肢体缺血坏死,受损的肌肉细胞分解出的代谢产物扩散至全身,造成肾小管堵塞、肝功能不全、心脏衰竭、肺水肿等多脏器衰竭,是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并且由于大多发生急性动脉栓塞的病人有房颤病史,房颤的病人本身就可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
动脉栓塞出院后续治疗
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房颤,因此对于由于房颤导致的急性动脉栓塞经过积极的手术处理,出院后仍需积极的抗凝治疗,以防止因为房颤再次形成栓子,栓子脱落导致肢体或器官的栓塞,年ESC大会发布了《年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三联抗栓治疗增加的出血事件风险可能更加致命,因此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并伴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75mg/d三联抗栓治疗一个月;(证据等级:IIa,B);根据国人体质特殊性结合以往治疗经验;建议使用抗凝药(华法林)+氯吡格雷75mg/d的双联抗栓治疗方案;注意检查凝血功能,及时调整华法林用量(调整国标比:2<INR<3)
对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及早的治疗,可提高肢体的保全率,减少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明显降低死亡率。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淀疯